《——【·前言·】——》
說起古代皇帝的生活,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和數(shù)不清的美人。
可皇帝每天的飯桌上也是非常豐富,動輒幾十上百道菜,光是看著就讓人眼花繚亂。
一個人就算再能吃,面對這么多精美的佳肴也不可能全部吃完。那么,皇帝吃不完的剩菜都去哪了呢?
御膳廚房里的"生意經(jīng)"
古代御膳房的廚師們可不是傻子。
每天準(zhǔn)備這么多菜,皇帝肯定吃不完,剩下的怎么處理成了他們的一門學(xué)問。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循環(huán)利用"。
這些御廚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皇帝其實記性沒那么好,特別是對那些他不怎么愛吃的菜。
于是他們就把這些菜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第二天重新加熱,換個盤子再端上去。反正皇帝一般只吃那幾樣愛吃的,其他的看都不看一眼。
這招在清朝特別管用。溥儀后來回憶說,他每頓飯面前擺著四五十道菜,實際上只吃其中十幾道。
那些他碰都不碰的菜,御廚們就這樣"廢物利用"了。這樣既能湊夠數(shù)量,又能減輕廚房的工作量,簡直是一舉兩得。
有時候為了讓菜品看起來更新鮮,御廚們還會稍微調(diào)整一下擺盤,或者加點新的配菜。皇帝根本察覺不出來,還以為每天都是全新的菜品呢。
賞賜成了皇帝的"面子工程"
皇帝吃剩的菜還有一個更體面的去處——賞賜。這可是個技術(shù)活,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
妃嬪們最盼望的就是皇帝賞賜御膳。這不僅僅是因為菜品好吃,更重要的是這代表著皇帝的寵愛。
在后宮這個看臉色吃飯的地方,得到御膳賞賜就等于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地位立馬就不一樣了。
清朝乾隆皇帝就特別喜歡用御膳賞賜來拉關(guān)系。他經(jīng)常把自己吃剩的菜賞給弟弟弘晝,這兄弟倆關(guān)系確實不錯。
和珅這個大貪官也經(jīng)常收到乾隆的御膳賞賜,難怪他能在朝廷里混得風(fēng)生水起。
唐朝的玄宗皇帝更是把這招玩得爐火純青。他經(jīng)常讓人把宮里的美食打包送給大哥李成器。
這種做法看起來很親民,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手段。通過這種方式,皇帝既顯示了自己的慷慨,又能拉攏重要的人物。
大臣們收到御膳賞賜簡直比升官還高興。
他們會把這當(dāng)成最高的榮譽,甚至有人會把御膳的盤子都珍藏起來,當(dāng)成傳家寶。
這種心理其實很好理解,畢竟能吃到皇帝吃過的菜,在古代可是天大的面子。
從宮廷到民間的"地下交易"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那些吃剩的御膳竟然還能賣錢,而且價格還不便宜。這就催生了一個隱秘的"地下市場"。
參與這個交易的主要是宮里的太監(jiān)、宮女和一些御廚。
他們把皇帝吃剩的菜悄悄帶出宮,賣給外面的大飯店或者有錢人。
買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飯店老板,他們買回去研究菜品的做法,然后仿制成"御膳"賣給客人;另一種是土豪權(quán)貴,他們就是為了滿足虛榮心。
這些買家的心理很有意思。他們覺得吃了皇帝吃過的菜,就能沾點"龍氣",給自己帶來好運。
特別是那些暴發(fā)戶,花大價錢買這些剩菜,就是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我吃的可是皇帝吃剩的菜!"
價格方面,這些御膳剩菜的售價往往是普通菜品的十倍甚至幾十倍。
一道普通的紅燒肉,如果是從御膳房出來的,價格立馬翻好幾番。這種暴利讓很多宮里的人都參與進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
宮里的人也不傻,他們知道這種買賣風(fēng)險很大,被發(fā)現(xiàn)了輕則挨板子,重則掉腦袋。
所以他們都很小心,一般只跟熟悉的人做生意,而且交易地點也很隱秘。
奢華背后的"數(shù)字游戲"
要說古代皇帝的御膳到底有多奢華,從數(shù)字上就能看出來。這些數(shù)字聽起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清朝乾隆皇帝平時每頓飯都要準(zhǔn)備四五十道菜,遇到節(jié)日更是夸張,起碼一百道打底。
光緒皇帝更厲害,每餐至少一百道菜,這還是最基本的標(biāo)準(zhǔn)。
慈禧太后更是把這個數(shù)字推到了極致,每頓飯要準(zhǔn)備108道菜,寓意十全十美。
這些菜的花費也是天文數(shù)字。
慈禧和光緒每頓飯的花費都在200兩銀子以上,按照當(dāng)時的物價,這筆錢夠普通老百姓一家人吃好幾年的。
道光皇帝在歷史上出了名的摳門,穿的龍袍都打補丁,可是在吃的方面,他的御膳規(guī)格跟乾隆比也差不了多少。
這說明什么?說明御膳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皇權(quán)威嚴(yán)的象征。
元朝的御膳最有特色,因為蒙古人統(tǒng)治了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他們的御膳包含了94個民族的特色菜品。
這個數(shù)字聽起來就很夸張,想象一下,一頓飯要準(zhǔn)備近百個民族的菜,那得多復(fù)雜。
明朝恢復(fù)了漢族的飲食傳統(tǒng),但奢華程度一點也不輸前朝。明仁宗遷都北京后,御膳以北方菜系為主,但南方菜系也保留了不少。
千年御膳的"進化史"
中國古代的御膳制度可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復(fù)雜的演變過程。
最早的御膳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那時候周天子就配備了四五千人的御膳團隊,這個規(guī)模在當(dāng)時絕對是天文數(shù)字。不過那時候的御膳相對簡單,主要是一些基本的肉食和谷物。
漢朝是個分水嶺,御膳開始變得豐富起來。
漢朝皇帝特別愛吃豆腐,這種平民食品竟然成了御膳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增加了各種面食,讓御膳種類更加多樣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民族融合,御膳出現(xiàn)了很多游牧民族的特色。
烤肉、涮肉、各種乳制品開始進入宮廷,這些原本只有草原民族才吃的食物,慢慢成了御膳的常見菜品。
唐朝可以說是御膳的黃金時代。
唐中宗時期的燒尾宴有58道珍貴菜品,每一道都是精心制作的藝術(shù)品。唐朝的御膳不僅種類豐富,制作工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朝的情況比較復(fù)雜。北宋初期和中期,皇帝們相對節(jié)儉,御膳也比較簡約。
可是到了宋徽宗時期,這位藝術(shù)皇帝把御膳搞得比唐朝還要奢華。南宋時期,雖然國力不如北宋,但御膳的奢華程度有增無減。
清朝的御膳代表了中國古代烹飪技術(shù)的巔峰,菜品之精致,用料之珍貴,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皇帝的飯菜不僅要好吃,還要好看,每道菜都如同藝術(shù)品一般。
隨著清朝國力的衰退,御膳不但沒有簡化,反而越發(fā)奢侈,這也是清王朝末年奢靡風(fēng)氣的表現(xiàn)。
《——【·結(jié)語·】——》
古代皇帝的御膳文化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誰能想到那些吃剩的菜居然有這么多門道?有的被回收再利用,有的成了政治工具,有的甚至流入黑市高價倒賣。
皇帝的一口剩菜,在別人眼里都是珍寶,這種現(xiàn)象放在今天看來確實挺荒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