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傷寒論》第12條方后注寫道“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且在后文中反復強調必須得汗:“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筆者總結為用5種措施來保證得汗,這是桂枝湯得“汗”的用法。
服桂枝湯必須得汗嗎?另一類用法宋本《傷寒論》第387條有明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明白無誤,不要求得汗。“本條中仲景未要求‘方用前法’,這在《傷寒論》所有運用桂枝湯的條文中,是唯此僅有的。”(李心機《傷寒論疑難解讀》)這一“不汗”的桂枝湯用法,是初學者容易忽略的。
桂枝湯“和”與“攻”是兩類用法
宋本《傷寒論》第387條原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本條條文用了兩個“和”字,明顯與桂枝湯經典的“攻表”“發汗”之“攻”法的措詞不同。
宋本《傷寒論》第387條的關鍵在于“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吐利雖止,但正氣已經大傷,氣血陰陽耗傷嚴重。此時的身痛并非單純邪氣在表之癥,更多的是氣血不足、肌膚筋脈失于溫煦濡養所致,常伴隨倦怠疲勞之感。李心機在《傷寒論通釋》中指出:“本證身痛含有表邪殘留與氣血營衛不足兩個方面的因素。”此時若強行求汗,就會調動已傷之正氣趨向于表,體內正氣已傷,強行調動會再傷正氣,犯虛虛之戒。
故仲景先圣在此處以“小和之”為法,既不溫覆助汗,也不啜粥資汗源,順其自然。其目的非在發汗祛邪,而重在“外則和表以散殘邪,內則和氣血以調陰陽”(李心機《傷寒論通釋》)。桂枝湯本身“充身”之功在此場景下被精妙運用,針對表里俱不足而邪氣幾“無”的病癥,采取“不汗”之用法,以溫和之力“和解其外”。
當桂枝湯的應用場景從太陽中風之表,轉向非表病癥時,“有汗”的要求便自然隱退。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裴永清在《傷寒論臨床應用五十論》中明確點出:“用桂枝湯治里證,治雜病時,在服藥方法上絕無桂枝湯治表證時那種‘啜熱稀粥’‘溫覆’的特殊要求了。”而“這恰恰又是該方更為廣泛而重要的功用”。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1條:“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這是仲景用桂枝湯原方來調和脾胃,以治妊娠惡阻的實例。醫圣尤恐后人一見用桂枝湯便以為是在解表,特在文中注明‘無寒熱,名妊娠’六字,說明本證并非表證”(裴永清《傷寒論臨床應用五十論》)。“無寒熱,名妊娠”六字的強調,正是為了徹底打消后人一見桂枝湯便聯想到解表發汗的慣性思維。此時若執于溫覆啜粥以求汗,非但無效,反可能擾動氣血,于妊娠不利。此處桂枝湯的作用實為調治其里。看來在仲景先圣的診療思路中,“表”與“非表”大相徑庭,“汗”與“不汗”截然不同。
由此可見,桂枝湯“攻”與“和”、“汗”與“不汗”是兩類不同的用法。不同用法背后實則暗含醫者對病機的深刻剖析與掌控。
桂枝湯“汗”與“不汗”用法辨別
張仲景在桂枝湯的運用上,對“汗”與“不汗”兩類用法的嚴格區分并非隨意而為,而是根植于中醫經典的辨證思維,其核心在于對“表”與“非表”(里、虛、雜病)病位的精準辨別。
“表”需汗(祛邪):當外感時,邪氣郁于肌表,衛氣不和,正氣欲祛邪外出而力量不足(如第12條太陽中風),需要借溫覆啜粥等服法的力量,助藥力鼓蕩正氣、趨向于外,溫充衛氣,司開合,得正汗。此“汗”是祛邪外出的途徑,是治療目標之一。
“非表”不需汗(扶正):當病位不在表,或雖在表但正氣已虛(如《傷寒論》第387條),或純屬內傷雜病(如《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1條)時,邪氣已微或并無外邪,治療重心在“內則和氣血以調陰陽”。若強發其汗,第一本無邪可祛,第二鼓蕩正氣、趨向于外,調動的同時會對人體的氣血陰陽再次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張仲景對此慎之又慎,故去啜粥、溫覆等用法,僅“小和之”或直接調治其里。
李心機強調宋本《傷寒論》第387條“既不溫覆,也不啜粥”,正是仲景對正氣的極度珍惜。裴永清指出,桂枝湯在里證、雜病中無需汗法,也進一步驗證仲景診療思路中的“表里分治”。
桂枝湯“汗”與“不汗”用法案例
表:汗
案一 孫某,男,39歲。患左半身經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無汗,界限非常分明。無其他明顯不適,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湯。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棗12枚,炙甘草6克。3劑。
服藥后啜熱稀粥,得微汗出而愈。(劉渡舟《經方臨證指南》)
案二 某男,60歲,患風疹皮膚瘙癢,鉆心難忍已數月,伴見汗出、惡風等證,脈浮緩,舌苔白潤。此為風邪稽留肌腠……當用解肌祛風之法治療。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棗12枚,炙甘草6克。3劑。
服藥后喝熱稀粥,得微汗出,癢止疹消,皮屑脫落而愈。(劉渡舟《經方臨證指南》)
非表:不汗
案一 王右,無表證,脈緩,月事后期而少,時時微惡寒,背部為甚,納谷減。此為血運遲滯、胃腸虛弱故也,宜桂枝湯以和之……于此有一要點須注意及者,即本案王右服桂枝湯后是否汗出是也。曰:“不汗出,但覺周身溫暖而已。”(曹穎甫《經方實驗錄》)
案二 馬某,女,29歲。妊娠二月出現妊娠反應。困倦嗜睡,胃脘嘈雜不適,遇冷則寒栗、遇熱則煩躁。情緒無定,疲憊不堪。因此不能上班,誤事很多。服桂枝湯二劑后,痛苦減去大半,即日恢復。(門純德《名方廣用》)
案三 《董廷瑤論兒科》載:“小兒厭食癥,既無積可消,又胃不受補,數劑桂枝湯能使患兒知饑思食,效出意外。”
非表非里、亦表亦里:“汗”與“不汗”之間
案一 韓某,男,21歲。一冬未干重活。第二年春。因掘土平田,費力太過汗出較多,全身疲勞、肌肉酸痛,口燥咽干。與服桂枝湯一劑后,自覺全身輕快舒適,次日又參加平田整地。一直健康無病。(門純德《名方廣用》)
案二 梁某,男,31歲。自述眼不能睜大,干澀怕光。視物不清,眼科諸法治療三月不效。見其顏面色黃,體質較差,白睛微紅不腫。脈象偏弱等征象。確認為此非急性風火眼病。不能清熱瀉實,又不宜大補氣血。乃屬整體……氣血不和,影響到局部,使目失所養。令服桂枝湯三劑,時過一周,基本恢復正常。(門純德《名方廣用》)
案三 劉某,男,34歲。下肢患慢性瘡痍九月不愈。雖服真人活命飲等清熱解毒藥多劑不效。余與桂枝湯數劑,十全大補湯數劑,半月而愈。(門純德《名方廣用》)
綜上所述,明確的表證對證使用桂枝湯時一定要注意“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的得效指征,這是“汗”的用法;而“用桂枝湯治里證,治雜病時”并不要求得汗,這是“該方更為廣泛而重要的功用”,這是“不汗”的用法。辨證時要辨“表”與“非表”,用方時要明“汗”與“不汗”。在學習桂枝湯“汗”與“不汗”兩種用法的同時,要知道在面對更復雜情況時,還要“把握住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疾病狀態,從而又形成了‘執兩用中’的思維格局”(李心機《傷寒論疑難解讀》)。
文|張英棟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施飛壯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
本號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