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練市鎮西堡村,隨著“紅美人”柑橘逐步進入掛果期,一堂“農技夜校”正悄然點亮鄉村夜晚的新風景。農戶王志強在這里系統學習了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果樹管理技術,不僅自家果園畝產提高了兩成,還借助供銷社和電商平臺拓展了銷路。
這是南潯區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潯聚焦本地特色產業和實際生活場景,充分挖掘技能元素和職業潛力,在全區范圍內打造技能小鎮、技能鄉村等基本單元,營造“提技能、帶就業、促創業”的良好氛圍,助力群眾就地成才、就近增收。
目前,南潯已成功建設新廟里村、三橋村、石橋村、新豐兜村、石淙村、蒙溪社區等6個技能型鄉村及社區,形成一村一策、因地施訓的推進機制,圍繞湖筆制作、農產品加工、電商運營、家庭服務等領域,廣泛開展技能培訓,推動特色產業“人崗相匹、技產相融”。
在善璉湖筆小鎮,技能培訓更是讓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通過開設專題班、舉辦實操賽,累計培訓湖筆手工藝人2000余人次,帶動就業150余人,“一支筆”寫活了老手藝的新市場,也拓寬了年輕人創業就業的新路徑。
以產業為基、以技能為橋,南潯還積極探索“技能工坊”共富模式,打造“甜蜜惠農”等一批技能共享平臺,通過集中開展種植管理、農機操作、鄉村創業等專項培訓,提升農戶實操能力和組織化程度,實現了村集體與低收入家庭“雙向受益”。依托技能工坊,全區已梳理崗位清單,推動400余個就業崗位精準匹配,每年帶動人均增收超過4萬元。“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拓展技能應用場景,優化培訓服務體系,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掌握一技之長,穩定就業、持續增收。”南潯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原標題:《從“農技夜校”到“技能工坊”,南潯探索鄉村集群共富新路徑》
欄目編輯:呂倩雯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記者 唐聞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