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襲!這本應是孩子們放松身心、探索興趣的黃金時間,卻悄然成為許多家長的焦慮源頭。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怎么辦?”
“作業拖延影響學習?”
“別人家孩子都在充電,我家孩子會落后嗎?”
這些擔憂,折射出當代家長普遍的教育焦慮。然而,過度焦慮不僅損害家長自身健康,更可能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如何破解暑期育兒焦慮?
如何在放松與規劃之間找到平衡,
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跟著靜寶一起探索吧!
暑期焦慮從何而來?
家長的暑期焦慮并非憑空而來,是由多種社會、家庭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里無法全部羅列,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 社會壓力與“內卷”環境
在教育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家長擔憂孩子虛度假期導致學業掉隊。鋪天蓋地的補習班、競賽班宣傳,無形中強化了“不補即退”的緊迫感。社交媒體上,其他家長曬出孩子“充實的暑假”,夏令營、興趣班、各類特長培訓等,容易讓部分家長產生“比較心理”,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更關鍵的是,當周圍大多數孩子都投入各種暑期活動時,孩子自身也可能產生“被落下”的群體疏離感。這種焦慮會反向傳遞給家長。若家庭經濟尚可,尚能用資源緩解;若經濟緊張,則焦慮程度可能倍增。
2. 親子共處時間的挑戰
日常因工作學業繁忙,親子相處有限且碎片化。暑假的朝夕相處,如同放大鏡,將平時被忽略的親子互動細節、情緒摩擦凸顯出來。家長需要投入更多心力應對這些新浮現的挑戰,而自身并無暑假可休,額外增加的壓力自然加劇了焦慮。
3. 電子產品的管理與沖突
暑假期間,孩子接觸電子設備的時間大幅增加,不少家長擔心沉迷游戲、短視頻會影響學習效率和身心健康。然而,簡單粗暴的禁止往往引發親子沖突加劇焦慮,其他方式又難以起效帶來持續的焦慮內耗。
如何緩解焦慮,
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1. 首要之務,自我關照
如同飛機安全須知所示:“請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助他人。”家長自身的情緒穩定是有效照顧孩子的前提。過度焦慮時,強行關注孩子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傳遞負面情緒。
行動建議:覺察自身狀態,適時將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開。允許自己放松、休息,必要時尋求伴侶、親友或專業人士的支持。調整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接住”孩子。
2. 管理情緒,避免“爆點”
面對想法不同,甚至叛逆的孩子,長期壓抑包容如同持續充氣的氣球,終會爆發,識別自身情緒臨界點至關重要。
行動建議:當感到情緒即將失控時,果斷暫停互動——離開房間、出門散步,尋求支持。待情緒平復后,再理性溝通或協商解決問題,避免在氣頭上處理沖突。
3. 超越屏幕:關注精神需求
強硬限制電子產品時間雖有時必要,但非治本之策。過度使用常是深層需求的體現(如逃避壓力、尋求社交、填補空虛)。
行動建議:將關注點從“限制屏幕”轉向“豐富生活”。嘗試理解孩子通過電子產品滿足了什么心理或社交需求,積極幫助孩子建立線下興趣、社交聯結和成就感來源。當現實生活充實有意義,對虛擬世界的依賴自然減弱。
4. 一些更具體的操作建議
(1) 適度留白:若孩子身心健康、無極端行為,暑假可嘗試在原有基礎上,適當減少密集的親子共處時間,給彼此獨立空間。
(2) 善用資源:在經濟允許范圍內,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如托管、夏令營、興趣班)解決部分看護或活動需求,減輕自身負擔。
(3) 彈性計劃:在親子關系和諧時,與孩子共同制定寬松、有彈性的暑期計劃(如以周或3天為單位),避免嚴苛的日計劃帶來壓力。重點在于大方向(學習、休息、興趣、社交)的平衡。
(4) 鼓勵社交:積極支持孩子與同齡伙伴進行線下游戲、運動、聚會等,滿足其社交需求,豐富假期體驗。
擁抱平衡
暑假不僅是學業的“中場休息”,更是青少年發展學業之外能力、探索自我的寶貴空間。家長的焦慮源于深愛和期待,但過度干預可能適得其反。
請牢記,找到暑期育兒焦慮與孩子成長需求的平衡本就不易,沒有完美答案,如同學習騎自行車——搖晃、跌倒是常態,關鍵在于持續嘗試、調整和練習的過程本身。接納過程中的不完美,將重心放在努力尋求平衡上,便是對孩子和自己最好的支持。
在這個夏天,
試著放松一些,
給自己和孩子都留出呼吸和成長的空間!
記者:郁婷藶
圖片:圖蟲創意
編輯:路景斕
資料:區衛生健康委、區精神衛生中心 黃恬蕊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