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晚上約三五好友喝啤酒、吃燒烤是再愜意不過的事了。但如果常常在深夜進食,對健康極為不利。近期,一項發表在《柳葉刀》子刊上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密碼:進食時間或許才是影響血糖和體重的隱秘推手。
進食時間影響血糖水平
生物鐘是人體的“時間總指揮”,它調控著包括代謝在內的多項生理活動。進食時間正是影響這一節律的關鍵因素之一。盡管已有研究指出,晚吃飯與肥胖、心血管病之間存在聯系,但進食時間對葡萄糖代謝和糖尿病風險的具體影響,一直沒有定論。
這項新研究不僅考察了進食時間和血糖水平的關系,還嘗試解析這種關系背后的遺傳密碼。研究招募了92位成年雙胞胎,通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和5天的詳細飲食記錄,分析了他們的進食模式、熱量攝入時間以及血糖參數。
其中一個核心指標是“熱量中點的晝夜節律時間”,也就是我們每天攝入總熱量的一半所對應的時間點。結果發現,熱量中點的晝夜節律時間越晚,胰島素敏感性越差,同時空腹胰島素水平也更高。即使在調整了性別、年齡、每日能量攝入和睡眠持續時間后,這些關聯仍然顯著。此外,熱量中點的晝夜節律時間還與更高的體重質量指數和腰圍相關。
這些發現表明,進食時間與個體的生物鐘密切相關,而這種關系對葡萄糖代謝和體重管理具有重要影響。例如,將主要熱量攝入時間提前到一天中的較早時間,可能會改善葡萄糖代謝并降低糖尿病風險。當然,這項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未來的研究需要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
晚餐吃太晚糖尿病、肥胖風險高
《糖尿病護理》雜志發表的一項隨機交叉研究提示,晚餐吃得太晚,即吃完晚餐很快就睡覺,會導致2型糖尿病風險明顯增加。這是因為,睡前內源性褪黑激素水平升高,此時吃晚餐胰島素分泌會明顯減少,糖耐量受損。他們表示,睡前2小時內不應再進食,因為控制睡眠-覺醒周期的褪黑激素主要在夜間釋放,大約睡前2小時釋放增加。
一項隨機交叉試驗發現,晚飯變夜宵可引起夜間葡萄糖不耐受,降低脂肪酸氧化和動員,尤其是對早睡眠者,長此以往會促進肥胖。
晚餐吃太多也不行。一項在112位心血管健康的年輕女士中進行的研究發現,晚餐每多攝入1%熱量,就會增加高血壓、肥胖和長期血糖水平差的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之前發過一份科學聲明,這份聲明指出,一個人在保證早餐的情況下,對什么時候吃飯,具體吃什么要“精打細算”一下,并且盡量不要太晚進餐。
最好下午5~7點進食晚餐
一般來講,下午6~7點是晚飯時間。而對忙于工作的人來講,有時顧不上按時吃晚飯,晚飯變夜宵也就習以為常。
文章開頭的研究認為,調整進食時間,特別是將熱量攝入集中在早些時候,可能有助于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代謝,從而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
香港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晚上10點后進食,或會增加女士得乳腺癌的風險,尤其是那些苗條的、夜宵還多是主食的以及長期吃夜宵的女士風險更高。一項隨機交叉試驗發現,晚上10點后吃晚餐會導致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峰值延遲、游離脂肪酸和膳食脂肪酸氧化降低。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建議,定時定量規律進餐:要做到重視早餐,不漏餐,晚餐勿過晚進食,建議在下午5~7點進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進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飲水。
記者 ||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校對 || 鄭春華
審核 || 董超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