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那曲7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紀佳琦)在西藏那曲色尼區海拔4650米的歐瑪亭嘎草原上,25臺百米高的白色風機正迎風轉動。一年半以前,這里還是牧民放牧的草場。如今,這片全球超高海拔最大規模的風電場,正源源不斷地將高原的風轉化為清潔電力,照亮了曾經飽受缺電之苦的那曲市區。
那曲海拔4650米的歐瑪亭嘎草原上的風電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紀佳琦攝
2023年4月,國家能源集團西藏電力有限公司那曲分公司開始承建歐瑪亭嘎100兆瓦風電項目,負責這一項目的是一支平均年齡僅35歲的隊伍,面對的是“世界屋脊”的極限挑戰。
超高海拔的草原上,空氣稀薄,工程建設部負責人田江偉回憶:“工人干重活喘得厲害,機械功率下降30%。”他們用雙倍人力輪班對抗缺氧,田江偉說,澆筑一個風機基礎混凝土,平原地區只需6人,在這里,需要安排24人兩班倒。營地配備彌散式供氧系統,山上作業隨身攜帶氧氣罐,藥品儲備隨時應對高原反應。
工人們正在澆筑風機基礎混凝土。受訪者供圖
高原的天氣喜怒無常。“一天能下四五場雨,還夾著冰雹”,田江偉說。風機吊裝最怕強風突襲,一次吊裝中,葉輪即將對接時,狂風驟起,團隊果斷將葉輪靠上主機,工人死死拉住葉片上的纜風繩,管理人員全部沖上一線。冰雹噼里啪啦砸下,十幾分鐘內,無人松手,“設備若墜落,就是車毀人亡”。
機艙吊裝時突遇惡劣天氣,現場管理人員與工人們共同拉緊纜風繩。受訪者供圖
施工窗口期稍縱即逝,一年之內,只有5月至10月具備良好的施工條件,入冬后氣溫跌至零下20攝氏度,為搶在年底全容量投產,團隊在4650米高原開啟三班倒“追風”模式。“最長工作時間是連續干了三個通宵”,田江偉記得穿著兩件羽絨服仍凍得發抖,電纜接頭焊接在嚴寒中遇阻,緊急調派專業焊工,低溫下,手凍得發抖,“電纜頭焊接質量關乎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田江偉說。
暴雪后,搶抓施工窗口期完成風機葉輪吊裝工作。受訪者供圖
技術攻關同步推進,2023年以前,西藏從未有過單機4兆瓦的風機,團隊調研了全國主流風機廠商,為確保超高海拔風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團隊對歐瑪亭嘎風電機組進行了定制化設計,采用高原抗紫外線專用涂層等技術,提高了超低空氣密度下的發電效率和氣動性能,解決了風機推力下降、葉片失速等問題。“機組采用弦長更大的葉片,大葉輪直徑可提高機組風能吸收能力,并配置提前變槳的控制策略,讓風電機組不再‘高反’”,田江偉解釋說。最終風機在3米/秒風速下就能啟動發電,同等風速發電量與平原持平。
2023年12月28日,項目投產,實現了242天首臺機組并網、252天全容量發電,創下西藏能源史上“當年備案、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紀錄,目前,電站年發電量約2億度,可以滿足那曲城區一半用電。
改變正在發生,當地牧民不再依賴燃燒牛糞和煤炭取暖,市區小餐館里嗆人的煤煙味淡去。“以前酒店、餐館等場所經常停電,現在城區用電基本得到保障了”,田江偉說。項目建設期間,超300人(次)當地牧民參與草皮剝離及恢復、土石方運輸等,牧民增收超2000萬元。
記者要離開風電場時,看到一個年輕小伙正在檢修風力發電機,這位23歲的風機運維員陳陽2024年初從四川來到西藏,他回憶起寒冬里在百米高空吊籃中維修雷擊葉片,零下20℃中和膠、打磨、鋪布的場景時,陳陽對記者說,“凍得想放棄時,就想著多發一度電,那曲的百姓就能多一度電用。”這個年輕人喜歡西藏的藍天白云,“在這兒,我們離自己的人生理想更近”,在他的微信資料頁中,有三個字:聽風說。
陳陽在微信朋友圈發布自己拍攝的風電場的春夏秋冬。受訪者供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