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的貝雕工坊里,天津外國語大學學生正跟著傳承人學習貝殼打磨 —— 這是 “海絲刻韻?匠心傳味” 實踐團隊開展非遺調研的生動場景。2025 年 7 月,該團隊深入北海城鄉,以實地走訪、技藝體驗、市場調研等方式,為非遺保護與活化尋找 “破題之法”。
北海非遺承載著 “海上絲綢之路” 的文化記憶:南珠養殖技藝延續兩千年,“合浦珠還” 典故流傳至今;地角漁網編織技藝曾伴隨商船遠航,漁網紋路里藏著海洋先民的生存智慧。近年來,當地通過政策扶持建成 12 個非遺展示館,推動貝雕、角雕等技藝走進景區,但調研發現,非遺傳承仍面臨 “三重挑戰”:傳承人平均年齡超 65 歲,年輕學徒不足 20 人;傳統產品多為擺件、裝飾,與現代生活場景貼合度低;品牌辨識度弱,市場溢價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痛點,團隊分三組開展專項行動:文化傳播組拍攝《海絲非遺少年說》短視頻,用動畫演示貝雕 “鑲嵌” 工序;產品設計組結合現代審美,設計貝雕書簽、角雕茶具等輕量化文創;市場分析組調研珍珠批發市場,梳理出 “非遺技藝 + 地方特產” 的商業化路徑。在社區宣講活動中,團隊通過實物展示、技藝演示,讓百余位居民了解非遺價值。
“年輕人的創意讓老技藝有了新表達?!?北海貝雕傳承人表示,團隊設計的文創方案已被當地文旅企業采納。此次實踐搭建起高校與地方的協作橋梁,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動能,也為青年參與文化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