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癡呆要抓準時間窗口!牛津大學研究發現,55歲前患心臟病或糖尿病會使老年癡呆風險飆升,而55-70歲出現抑郁或中風同樣危險,這一發現改寫癡呆防治時間表。
28萬人研究鎖定兩個關鍵時間窗口
發表在《Brain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282,712名參與者的數據,追蹤46種慢性病與癡呆的關聯。結果顯示患者小于55歲,心臟病、房顫或糖尿病,癡呆風險增加87%,55至于70歲者的焦慮抑郁或中風患者,癡呆風險翻倍。
"80%的癡呆患者合并至少兩種慢性病,但我們首次發現疾病發生的年齡比疾病種類更重要,"牛津大學腦科學高級研究員薩娜·蘇里(Sana Suri)解釋。研究還發現疾病組合的遞進模式最危險:中年患心代謝疾病→老年出現神經精神疾病者,癡呆風險是常人的3.2倍。
心腦關聯新機制:血管損傷早于認知衰退20年
研究團隊認為,中年心血管疾病通過慢性低灌注和微梗死損傷腦白質,為老年癡呆埋下隱患;而老年期精神疾病可能通過神經炎癥加速tau蛋白沉積。"這就像先破壞血管高速公路,再堵塞神經信號傳遞,"蘇里博士比喻道。
值得注意的是,單純高血壓或高膽固醇對癡呆的影響較弱,但若合并糖尿病或吸煙史,則風險顯著上升。數據顯示,55歲前確診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者,20年后癡呆發生率達18.7%,是普通人群的4倍。
分階段預防策略:從"一刀切"到"精準時間窗干預"
基于研究結果,團隊提出癡呆預防三階段方案,小于55歲者,控制血壓血糖(目標值:血壓<130/80mmHg,糖化血紅蛋白<7%),每年心血管評估,55至于70歲者,篩查抑郁癥狀,積極干預中風后遺癥,保持社交活動,大于70歲者,聯合控制多重風險因素,避免使用苯二氮?類鎮靜藥物。
"我們不再建議籠統的'健康生活方式',而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制定重點干預措施,"蘇里博士強調。例如,中年糖尿病患者應優先選擇SGLT-2抑制劑,這類藥物同時保護心臟和大腦;而老年抑郁患者可考慮低劑量抗抑郁藥,既能改善情緒又能減少炎癥。
目前,研究團隊正開發"癡呆風險時間軸計算器",整合年齡、疾病史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預計2026年投入臨床使用。對于普通民眾,這項研究的啟示是:預防癡呆永遠不嫌早,但55歲前和55-70歲這兩個時間窗口的干預效果最佳。正如蘇里博士所言:"保護記憶,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