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瑞士日內瓦傳來消息,中美高層閉門會談中,雙方就關稅等核心議題達成罕見共識,宣布取得"重大"與"實質性"進展,美國將在90天內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中國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
這個消息讓全球松了一口氣,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關鍵細節:這場關稅戰從開打到現在,真正想"下跪"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要理解這個問題,咱們得從一個歷史故事說起。
1885年,法國侵略越南后,企圖進一步染指中國西南邊疆。
但在鎮南關大戰中被馮子材打得大敗,法國內閣因此倒臺。按理說,法國應該灰頭土臉地撤軍了吧?
恰恰相反,新上臺的法國政府立即派遣特使來華,提出要與中國"和談",還表示愿意做出某些讓步。這看起來很誘人,畢竟法國愿意"低頭"了。
但最終的結果證明了一個道理:法國的示好只是想爭取時間重整軍備。
果然,在談判期間法國一邊"友好磋商",一邊偷偷增兵越南,還在滇越邊境修筑工事。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代表清廷不得不與法國公使巴特納在天津正式簽訂《中法新約》,雖然清軍在鎮南關取得大捷,但最終還是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形成了"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局面。
這個歷史教訓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怕對手咆哮,反而要警惕對手的低頭。
因為很多時候,對手的屈膝求和,往往是最危險的緩兵之計。
美國實力與野心的錯位危機
回到2025年的中美關稅戰,情況何其相似。
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后,貿易政策步步升級。
2025年2月1日,美國開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到了4月2日這個被特朗普稱為"解放日"的日子,情況進一步惡化:美國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設立10%的基準關稅,同時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34%的"對等關稅"。
表面看來,美國氣勢洶洶,關稅大棒揮舞得虎虎生風。
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恰恰暴露了美國當前面臨的核心矛盾:霸權野心與實際實力的嚴重錯位。
美國想繼續當全球老大,但力氣已經不夠了。
最明顯的例證是俄烏沖突。
普京敢于發動這場戰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美關系的深度惡化為俄羅斯提供了戰略機遇。
特朗普第一任期發起的貿易戰,拜登時期中美阿拉斯加會談上的針鋒相對,讓俄羅斯看到了地緣政治重組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顯然不會站在美國一邊制裁俄羅斯。
更引人深思的是朝鮮出兵俄烏這個現象。朝鮮那點軍事力量能讓北約膽怯?顯然不是。
北約真正害怕的是朝鮮背后的力量,害怕一旦全面攤牌,美國在亞太和中東的戰略布局會全線崩盤。這說明美國的實力已經無法支撐其全球霸權的雄心,必須進行戰略收縮。
特別是特朗普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后,全球股市債市劇烈震蕩,一周后就被迫調整政策,這進一步印證了美國的力不從心。
美國的"示好"背后藏著什么?
正是因為意識到實力不濟,特朗普在正式就職前就"表達了上任100天之內訪問中國的意愿"。這難道不是想要"下跪"嗎?
中國的回應頗有深意。
中方表示愿意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下推動中美關系發展。這個表態看似客套,實際上設定了前提條件:要談可以,但必須在平等基礎上談,不能帶著霸權思維來。
所以特朗普上臺后立即開始"百日維新":試圖停戰俄烏并拉攏俄羅斯,用伊核問題對伊朗極限施壓,企圖重新洗牌國際格局。
但這些動作的目的很明確——想先緩解其他方向的壓力,然后集中力量對付中國。
但中國的應對很到位。
面對特朗普拉攏俄羅斯的企圖,中國通過與烏克蘭保持正常合作關系,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的獨立立場。
面對特朗普對伊朗的極限施壓,中國堅持通過多邊外交渠道處理伊核問題,與相關各方保持對話,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特朗普發現自己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既然緩和路線行不通,那就只能走強硬路線。于是才有了這輪升級的關稅戰。
可是打著打著,特朗普又開始釋放緩和信號了。
比如在社交媒體上暗示可能調整對華關稅政策,比如通過各種渠道傳話想要重啟談判。
但這些信號要么被中方冷處理,要么直接被官方否認,讓特朗普的"靈活外交"顯得頗為尷尬。
最典型的例子是,特朗普多次在公開場合聲稱"正在與中國進行非常好的談判",結果很快就被中方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澄清:"我沒有聽說有這樣的談判。"
這種公開打臉,讓特朗普政府的外交信譽受到不小沖擊。
中國為何要保持戰略定力?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霸權者的低頭往往是為了更好地抬頭。
美國不甘心放棄霸權,必然會用各種手段進行最后掙扎。
如果因為美國暫時示弱就放松警惕,那必將重蹈歷史覆轍。
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戰略耐心,既不被美國的各種"善意"所迷惑,也不因一時的摩擦而亂了自己的步調。
構建新的國際秩序是一個歷史性工程,急不得也慢不得。
太急了會把世界搞得雞犬不寧,太慢了又會錯失歷史機遇。
中國的策略是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保持靈活性,通過"借力打力"的方式逐步改變力量對比,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創造條件。
這種戰略定力既體現在對美國各種試探的堅定回應上,也體現在對自身發展節奏的精準把控上。中國既不會因為美國的恫嚇而改變發展方向,也不會因為美國的示好而放松戰略警惕。
中國手里的制勝法寶
中美關稅戰打到現在,中國之所以能夠從容應對,靠的是手里的幾張王牌。
第一張是龐大的市場規模。
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美國企業丟不起。
蘋果、特斯拉這些美國巨頭在中國的營收占比都不低,一旦失去中國市場,對它們的打擊是致命的。
根據2024年最新數據,中美貿易額為6882.8億美元,同比增長3.7%。雖然美國占中國進出口總額比重為11.2%,創下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這個絕對數值仍然巨大,美國企業承受不起失去中國這塊蛋糕的后果。
第二張是完整的產業鏈韌性。
中國是真正的"世界工廠",制造業門類齊全,很多美國企業的供應鏈都高度依賴中國。
比如蘋果的iPhone,核心零件組裝基本都在中國完成,美國加征關稅,成本最終還得美國消費者買單。
這不是理論推測,而是有實際數據支撐的現實。
第三張是強大的政策調控能力。
中國政府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財政補貼、貨幣政策調整、產業政策支持,都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反觀美國,國會經常在關鍵問題上扯皮。
比如預算問題,本來應該按時通過的撥款法案,經常因為黨派爭斗而一拖再拖,甚至出現政府停擺的風險。
這種政治內耗嚴重影響了政策執行效率,在應對經濟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
同時,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大大加快了全球化布局步伐。
據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對墨西哥直接投資達72億美元,較2018年增長4倍。東南亞地區也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越南、印尼等國承接了不少中國的制造業產能,2024年東南亞占中國出口份額升至14.7%,首次超過美國。
這種多元化的全球布局不僅分散了風險,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中國應對各種外部沖擊的韌性和底氣。
日內瓦協議的真正含義
2025年5月12日的日內瓦協議確實標志著中美關稅戰進入了新階段,但這個新階段的意義需要仔細解讀。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達成的這個協議,表面上看是雙方各退一步——美國從145%的關稅峰值降到10%,中國也將對美關稅降到10%。
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恰恰證明了美國之前的極限施壓策略徹底失敗了。
想想看,從2025年2月的10%關稅,到4月的34%"對等關稅",再到145%的天價關稅,美國一路加碼施壓,最終卻不得不回到10%的起點。
這不是美國的勝利,而是美國戰略失敗的明證。
當然,這種緩和只是暫時的。雙方建立的"中美經貿磋商機制"更多是為了管控分歧,避免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失控。
正如專家分析的那樣,這次協議的真正意義在于確立了對話框架,但雙方的根本分歧并沒有解決。
從長遠看,美國希望通過貿易談判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這個目標顯然不現實。
而中國的底線很清楚:可以談合作,但絕不接受不平等的安排,絕不放棄自主發展的道路。
在這個根本問題上,雙方很難找到真正的妥協空間。
結語
回到開頭那個關于中法戰爭的故事。
法國為什么在軍事失利后還要主動"和談"?表面上是想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實際上是想通過談判爭取時間,重新部署力量。
最終簽署的《中法新約》雖然是在中國軍事勝利的背景下達成的,但法國還是達到了控制越南的目標。這個歷史教訓提醒我們:對手的示好往往別有用心。
2025年的中美關稅博弈也體現了同樣的道理。
美國的每一次"緩和"姿態,每一次釋放的"善意"信號,都不是真正要放棄霸權地位,而是在尋找更有利的談判時機和條件。
中國時刻保持戰略清醒,既不被美國的強硬所嚇倒,也不被美國的示好所迷惑,這正是歷史智慧在新時代的體現。
從2018年開始的這場關稅戰,第一階段涉及約3700億美元商品,美國對華加權平均稅率約20%,到2025年關稅稅率一度飆升到145%,再到5月份的日內瓦協議雙方關稅都降到10%,這個過程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主動權已經悄然易手。
美國越是焦急,越是想通過關稅戰逼迫中國就范,越說明它的力不從心。
而中國的每一次"不許跪",都在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想要阻擋這個進程的力量最終都會被碾得粉碎。
中國要做的,就是保持戰略定力,不急不躁,讓時間站在正義這一邊。
畢竟,真正的強者從來不需要別人下跪,而是要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站著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