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丹瑋
2025年,第一次上全國兩會,由于缺乏經驗,前期我一股腦兒寫了大量采訪策劃,期待能大展身手。然而,當真正置身兩會現場,我才發現很多想法都難以落地,瞬間陷入了迷茫。
后來,有前輩點醒了我:兩會期間,面對海量信息,必須學會在這座新聞富礦中做取舍,千萬不要把撿到籃子里的都當寶。這個觀點也讓我意識到,需要根據不同工作場景,迅速靈活切換工作模式。
在兩會報道中,許多知名代表委員因行程安排等原因不接受媒體單獨采訪,獲取他們的獨家觀點并非易事。因此,人民大會堂前那短短的50米,成了媒體記者的“兵家必爭之地”。每次代表委員走過,中外記者便蜂擁而上,里三層外三層地將其團團圍住,形成一道密不透風的“人墻”。
我手持拍攝設備擠在其中,那種被人群緊緊裹挾、呼吸困難的滋味至今難忘。也正是那時,我清晰體會到,記者這一職業,不僅考驗筆力與腦力,對體力的挑戰也不容小覷,每一次采訪都是一場全方位的較量。
在兩會這個“新聞閱兵場”上,我還有一個感悟是——“敢”字至關重要,要有敢于被拒絕的勇氣。我曾想約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聊聊“好房子”這一熱點話題,但他明確拒絕了我線上和線下的采訪請求。不過我沒有放棄,打聽到他參與小組會議的時間和地點后,帶著拍攝器材早早來到會場內等候,一直等到他會議結束。他看著我的出現,似乎有些無奈,但最終也接受了采訪。
那一刻,我真切地明白了“主動的人先享受世界”這句話的含義。很多時候,敢于開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種積極主動的心態,在后續的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讓我在面對各種困難采訪時,都能鼓起勇氣,勇往直前。
此外,在兩會報道期間,每每采訪遇到瓶頸,是同事們的經驗分享幫我打開了思路;當截稿壓力山大時,是后方編輯的全力支持保證了報道質量。每一個精彩的兩會報道背后,都是一群人通力合作的結果。我愈發深刻地認識到團隊的力量,一個人或許能在短期內成為一支隊伍,但一群人齊心協力,才能鑄就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黃丹瑋在全國兩會期間現場寫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