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村類的旅游景點到底應不應該收費?其實一直在國內的旅游業有很多大的爭議,不收門票,沒有了基本的運營維護費用保障,收了門票,又阻擋了太多的客流量,對景區內其他經營業態又有更多的影響。
比如最近的云南麗江古城,宣布將自2025年8月1日起,征收50元/人的古城維護費的消息公布之后,在社交平臺引發網友的廣泛討論。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麗江古城維護費的適用范圍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大研古城 (含黑龍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片區域,即麗江古城景區的核心區域。
麗江古城維護費的征收標準為每人單次繳費50元,單次繳費有效期為365天;繳費有效期內,繳款人經核驗可不限次數進入麗江古城。該辦法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實際上,麗江古城的維護費并不是從今年才開始征收的,早在2007年,麗江古城就制定了《麗江市麗江古城維護費征收辦法》,不過主要是面向團隊游客,今年是在此前的辦法上進行了調整和更新。
值得關注的是,麗江古城維護費是針對進入古城全域的「準入費」,無論是否參觀具體景點均需繳納 50 元(2025 年新政后有效期延長至一年)。這與平遙古城的「景點聯票制」(125 元含 22 個景點)、蘇州「核心景點收費 + 開放街區免費」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和麗江古城類似的是,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鳳凰古城更經歷了「收費 - 取消」的政策反復:2013 年收取 148 元門票后游客量銳減,商戶抗議不斷,最終在 2016 年恢復開放式管理。
這種差異的核心在于,麗江將古城視為「整體遺產」收費,而其他古城多采用「景點消費」邏輯。
而麗江古城的維護費曾多次因透明度問題引發質疑。2020 年審計發現, 2100 萬元維護費被挪用至行政開支,而 2025 年預算中僅 60% 明確用于古建筑修繕,其余資金用途未詳細披露。
相比之下,平遙古城門票收入專款用于城墻修復等具體項目,蘇州園林維護費使用情況定期公示,公信力更高。
2019 年麗江維護費從 80 元降至 50 元后,游客數量增長 45%,但維護費收入僅增長 20%,反映出游客在繳費后可能壓縮其他消費。
對比鳳凰古城,2016 年取消門票后,雖未公布具體消費數據,但商戶普遍反饋「游客停留時間延長、餐飲購物支出增加」。麗江 2023 年維護費收入 1.23 億元,較 2019 年下降 14%,游客數量減少 13%,顯示收費模式對客流量的直接沖擊。
這也直接導致了麗江古城周邊免費區域(如沙溪古鎮)游客量近年激增。2024 年沙溪民宿入住率達 85%,而大研古城部分客棧因客源流失降價 30%。
束河、白沙等原免費區域在麗江新政后仍吸引大量游客繞行,形成「收費區冷清、免費區擁擠」的畸形格局。
為了攤薄維護費成本,麗江古城內餐飲、手工藝品店同質化率超 70%,特色小店被連鎖品牌取代。2024 年麗江旅游投訴中,「商品雷同」「服務體驗差」占比達 58%,而大理古城因無強制收費,仍保留扎染、甲馬等非遺工坊,游客復游率高出麗江古城 12 個百分點。
很顯然,不是說麗江古城不能收費,而是在收費的真正流向,和對原住民以及當地商業業態的扶持上,有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扶持作用,才是公眾、游客以及當地原住民、商戶最為關心的。
麗江古城維護費問題的本質,是「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價值博弈。
當 50 元「進城稅」引發游客流失、商戶抗議時,政策制定者需清醒認識:真正的文化遺產保護,應是讓游客在漫步青石板路時,既能觸摸歷史的溫度,又能感受商業的活力。
這就需要跳出「收費思維」,以精細化運營激活古城內生動力,而非簡單將成本轉嫁到游客與商戶身上。(圖片來源:麗江古城景區、麗江發布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