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上的歡呼聲與質疑聲總是如影隨形,當聚光燈一次次打在孫穎莎身上時,有人看到她世界第一的光環,有人盯著她偶爾的失誤指指點點。
這個曾因給主持人提議穿羽絨服而被贊“國民好代表”的姑娘,如今總在神壇與爭議間被反復拉扯。
直到官媒撕開輿論的迷霧,人們才看清她背負的重量,原來所謂的失誤背后,是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顯微鏡下尋找破綻,所謂的爭議深處,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而此時再回頭看陳夢那句“競技體育,輸贏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才懂其中藏著多少過來人的通透。
孫穎莎的經歷
孫穎莎的名字總與強大綁定。
巴黎奧運會混雙賽場上,她和王楚欽頂住黑馬壓力拿下金牌,王楚欽一句“是孫穎莎帶著我打”,讓人們看到她在賽場的核心作用。
可這份強大,有時卻成了爭議導火索,她曾讓福原愛、張本美和等對手在賽場上落淚,被調侃是始作俑者。
但鮮少有人知道,這個賽場上從不輕易哭的姑娘,也曾為軟肋崩潰。
東京奧運會備戰時,奶奶突發疾病去世,家人為不影響她訓練隱瞞了三個多月。
她帶著未知的牽掛站上最高領獎臺,直到賽后才得知噩耗,卸下所有堅強痛哭。
這份堅韌讓她一路走到世界第一,卻也讓她成了眾矢之的。
近期美國大滿貫賽事中,她在女單八強出局,女雙也與冠軍失之交臂,質疑聲瞬間淹沒了過往的贊譽。
有人說她狀態下滑,有人甚至將矛頭指向教練邱貽可。
而在此前對陣日本17歲小將漢娜·高達的比賽中,她開局就陷入0-3的被動,反手失誤頻頻,場邊還傳來“黃香蕉”這樣的侮辱性口號。
即便最終逆轉獲勝,仍有人揪著差點翻車不放。
可賽場外的她,始終帶著那份細膩。
就像某次寒風中的商業活動,她注意到主持人要穿單薄禮服,主動提議讓對方換上羽絨服,這個曾為他人撐傘的姑娘,自己卻在風雨中獨自扛下了太多。
被“神化”的枷鎖
成為世界第一的那天起,孫穎莎就成了被研究的標本。
日本隊專門安排選手大藤沙月復刻她的反手動作當陪練,歐洲選手則盯著她的正手大角猛轟。
就連漢娜·高達的教練都直言:我們研究了她的弱點,專打反手和變速。
每一場比賽,她面對的不僅是對手,更是全世界針對她量身定制的戰術。
這種壓力下,任何失誤都會被放大。
美國大滿貫出局后,很少有人注意到她此前單打勝率高達94.1%,只記得她輸了。
對陣漢娜·高達時,人們只看到差點翻車,卻忽略她是在連續作戰體能告急、現場辱罵聲不斷的情況下,硬生生從懸崖邊拽回勝利。
正如官媒銳評所言:當‘飯圈文化’滲透到體育領域,有人把運動員捧上神壇,卻忘了他們首先是普通人。
孫穎莎的處境,其實是頂尖運動員的縮影。
就像陳夢曾因一句“我的時代來了”被網爆到不敢走機場普通通道,孫穎莎也在必須贏的期待中喘不過氣。
邱貽可教練發文譴責網暴時提到,連他的家人都受到牽連,這種贏了是應該,輸了就被罵的邏輯,早已偏離了體育精神的本質。
信息來源:邱貽可曬孫穎莎戰績,發長文回應爭議2025-07-16新黃河
從咬牙硬頂到清醒復盤
面對鋪天蓋地的壓力,孫穎莎的應對藏著頂尖選手的素養。
對陣漢娜·高達后,她沒有找手生、對手研究等借口,直接點明問題:有很多要總結的地方。
信息來源:孫穎莎杭州亞運會3金收官,她說女雙失利要好好總結新京報2023-10-01
這種清醒比任何辯解都有力量。
埃及小將賽后發推說:第五局才懂什么叫窒息感,那是孫穎莎在0-3落后時,硬生生用意志力逼出的氣場。
技術漏洞可以補,但心態崩了才是真的輸。
日本教練張成賽后說:17歲那姑娘專打莎莎反手軟肋,可孫穎莎賽后就針對性加練。
多哈休賽一個月導致手生,她就用一場逆轉證明,狀態能自己調回來。
對比那些輸球就賴球臺、怪時差的選手,她的自我剖析恰恰是頂級運動員的標志,知道問題在哪,才有解決的可能。
而這份抗壓能力,并非天生。
東京周期梁靖崑在賽場被噓,如今輪到孫穎莎扛雷,她早就習慣了在干擾中專注。
巴黎奧運會混雙奪冠,王楚欽說她帶著我打,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引領,更是心態上的穩定,當全世界都在看她會不會崩,她總能用下一個球給出答案。
我們該如何看待“輸贏”
官媒的發聲,撕開了最現實的問題:當體育被“飯圈化”,運動員成了不能輸的偶像。
孫穎莎輸球后,極端粉絲罵她辜負期待,卻忘了她也是人,連續征戰會累,面對針對性戰術會失誤,被辱罵時會受影響。
正如陳夢所說:競技體育,輸贏太正常了,張繼科、鄭欽文也多次提到,沒有永遠的勝利者。
可現實是,觀眾總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誤區。
孫穎莎為奶奶去世隱忍三個月奪冠時,被贊英雄,一旦輸球,就被踩下神壇。
這種搖擺的評價,恰恰暴露了對運動員的誤解:他們不是為滿足期待而戰,而是為熱愛和榮譽。
更該被關注的,是賽場環境的亂象。
“黃香蕉”這樣的辱罵不是第一次出現,卻始終缺乏有力的處罰機制。
當觀眾把發泄情緒凌駕于體育道德之上,傷害的不僅是運動員,更是整個賽場的氛圍。
人民日報連發兩篇文章力挺孫穎莎,不僅是為她撐腰,更是在提醒:真正的體育迷,會為勝利歡呼,更會為堅持鼓掌。
結語
有人看到她的強大,卻忽略她的疲憊,有人盯著她的失誤,卻看不到她的復盤,有人享受她帶來的榮譽,卻不愿接納她的平凡。
官媒揭開的真實處境,讓我們明白:世界第一的頭銜不是枷鎖,而是她用汗水換來的勛章,偶爾的失利不是翻車,而是競技體育本該有的模樣。
陳夢那句“輸贏正常”,藏著對后輩的理解,她們都曾在質疑中前行,知道勝利需要天賦,更需要被包容的空間。
孫穎莎的珍貴,從來不是永遠贏,而是贏時不飄,輸時不垮,是能為他人撐傘的溫柔,也是能在噓聲中逆轉的強硬。
信息來源:銳評|當飯圈向邱貽可揮刀,也在將孫穎莎推向“孤島”澎湃新聞2025-07-17
往后,當我們再看她的比賽,或許可以少一些必須奪冠的期待,多一些全力以赴就好的包容。
畢竟,能在風雨中自己撐傘的人,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