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確實出乎意料,一場比賽結束之后,國乒教練竟然遭遇了網絡暴力。隨著邱貽可公開回應自己被網暴的情況,官方媒體也站出來發聲支持,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不過,直到《澎湃新聞》的一篇深度報道,才揭示了這場網絡暴力背后的真相,原來孫穎莎正面臨一個極其復雜的處境,她正在被逐漸孤立。
那么,到底發生了什么?《澎湃新聞》又揭露了哪些內容?
邱貽可遭受網暴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孫穎莎太出色了,她的戰績輝煌,世界第一的位置牢牢占據,球迷們對她的喜愛近乎狂熱,甚至把她推上“神壇”,期望她像程序一樣,永遠保持勝利。
但這種期待其實是一種甜蜜的負擔。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預測性,再偉大的運動員也只是普通人,也會有疲憊、失誤和狀態波動。
在美國大滿貫的賽場上,意外來得猝不及防,孫穎莎連續156周穩居世界第一的紀錄,最終卻被年輕選手陳熠終結,這是她在WTT大滿貫賽事中的最差戰績。
隨后,她與王曼昱搭檔的女雙組合也以2比3不敵王藝迪與蒯曼的組合,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蒯曼在比賽中表現出色。
她不僅獲得了女雙和混雙的冠軍,還在女單項目中闖入四強,世界排名更是躍升至第四,超越了早已成名的王藝迪。
面對這樣的結果,一些球迷難以接受,他們將孫穎莎的失利視為不可原諒的“過失”,無法接受偶像也有失利的可能,仿佛她完美的形象出現了裂痕。
但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個在賽場上拼搏的女孩,首先是一個人。將她神化,剝奪她失敗的權利,這并非真正的喜愛,而是一種沉重的枷鎖,它否定了運動員從失敗中成長、重新振作的意義。
在孫穎莎失利之后,部分無法接受現實的網友開始尋找“替罪羊”,網絡上的質疑聲迅速蔓延,甚至一些極端粉絲將矛頭指向了國乒教練邱貽可。
“邱貽可偏心!”“他更重視蒯曼”“孫穎莎被忽視”這些毫無依據的猜測迅速在網絡上傳播,導致邱貽可遭受了嚴重的網絡暴力。
更嚴重的是,網絡輿論從質疑教練的專業能力,發展到攻擊其人品,甚至有人編造謠言、辱罵其家人,網絡暴力的惡劣程度令人震驚。
終于不再沉默
7月16日晚,邱貽可終于公開回應,他的發言中透露出委屈與無奈,他列舉了孫穎莎的輝煌成績,并強調自己“盡心盡力完成本職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這些話背后,是難以言說的心酸。自擔任孫穎莎教練以來,他始終盡職盡責,從賽前戰術安排到賽后總結分析,都細致入微,從未有過偏心之說。
面對網絡攻擊,邱貽可展現出一名成熟教練應有的理智,他表示愿意接受“理性批評”,但那些毫無根據的惡意揣測,實在令人心寒。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這句話既是提醒,也是一種警告。當網絡暴力肆意傷害為國家爭光的教練和運動員時,我們是否也該反思自己的行為?
邱貽可發文后不久,官方媒體迅速發聲力挺,提到了他所經歷的不公遭遇,也反映出社會對“飯圈文化”和“網絡暴力”的強烈抵制。
同時,這件事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許多網友表示,競技體育本就有勝有敗,僅僅因為一場失利就去追究教練責任,實屬不公。
自孫穎莎登上世界第一以來,她已在這個位置上堅守了163周,意味著在超過三年的時間里,其他選手只能仰望她的輝煌。
她的職業生涯也極為耀眼:19個女單冠軍、16個雙打冠軍、7個團體冠軍,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無數汗水與堅持的積累,是無數傷病與痛苦的磨礪。
而就在今年,孫穎莎的單打表現依然強勁,整個2025年僅輸掉兩場比賽,一場是亞洲杯決賽負于王曼昱,另一場就是這次美國大滿貫敗給陳熠。
難道就因為這兩場失利,就要否定她多年來的努力?競技體育本就殘酷,但我們沒有必要讓她背負“必須贏”的沉重壓力,賽場上的勝負本就是常態。
蒯曼作為近年來迅速崛起的新星,正處于職業生涯的關鍵上升期。在新加坡大滿貫上,她的表現令人驚艷,而美國大滿貫的雙冠成績,更是對她實力的最好證明。
然而,僅僅因為她戰勝了孫穎莎,就被部分網友質疑實力,認為她“配不上冠軍”,甚至懷疑她靠“關系”上位。
實際上,蒯曼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一步一個腳印靠實力成長起來的,網絡上的那些負面言論,完全忽視了她的努力,只是一味地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發生后,孫穎莎和蒯曼都選擇了沉默,或許她們希望平息輿論,也希望公眾能夠冷靜看待比賽結果。
處境危險了?
而在她們沉默的同時,《澎湃新聞》發布了一篇深度評論,指出孫穎莎正被推向“孤島”,這一觀點迅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得到了大量網友的認同。
文章指出,競技體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巔峰與低谷交替,勝利與失敗并存,這是每一位運動員都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然而,當粉絲把運動員“神化”,期待她永遠站在最高領獎臺時,他們實際上是在剝奪運動員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失敗的權利、脆弱的權利、成長的權利。
這種所謂的“保護”,正在摧毀孫穎莎的支持體系。試想一下,如果因為她的一次失誤,教練就要被網暴,誰還敢真心實意地指導她?
如果因為隊友贏得比賽,就會被極端粉絲攻擊,誰還愿意與她并肩作戰?從這些跡象可以看出,在極端粉絲文化的裹挾下,孫穎莎正在被推向一座“孤島”。
在這座“孤島”上,只有空洞的贊美和狂熱的崇拜,卻缺乏真誠的建議與理性的批評。因為島上的粉絲,只接受一個“完美無缺”的偶像。
人們常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如果孫穎莎真的被推上這座“孤島”,她將面臨什么?也許她會在這種環境中逐漸失去奮斗的動力。
真正的支持,是理解她的不易,接納她的不完美,維護她身邊的良好氛圍,而不是以“愛”的名義,把她困在一個永遠不能失敗的牢籠里。如果極端粉絲繼續如此,孫穎莎的處境將十分危險。
結語
從娛樂圈蔓延而來的飯圈文化,如同一股濁流,正在侵蝕競技體育的純粹本質。輸贏不再只是競技的結果,而被異化為“偶像”之間的較量。
在網絡暴力中,教練成了“替罪羊”,隊友成了“敵人”,每一個與“偶像”有關的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