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關系悄然升溫之際,一個令人玩味的現象悄然登上了國際輿論的舞臺:特朗普還沒啟程飛往北京,白宮卻早早開始主動示好。
這位曾在講臺上咄咄逼人的美國總統,現在卻不再對中國咆哮,不再重復他曾經最愛的那句“巨額貿易逆差”,仿佛換了一個人。
東方大地上卻早已悄然醞釀出一個足以震動全球科技格局的決定。
3440億元人民幣,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一場科技硬仗的開場鑼聲,目標對準的正是芯片制造領域皇冠上的明珠——光刻機,直指ASML多年穩坐的頭把交椅。
過去幾年,全球芯片大戰從暗戰變成了明火執仗,美國一邊揮舞著“科技制裁”的大棒,一邊聯合盟友筑起所謂“芯片封鎖圈”,妄圖將中國排除在高端芯片制造之外。
可他們沒想到的是,中國不僅沒有被壓垮,反而一邊囤貨應急,一邊加碼自研,走出了一條越封鎖越強大的“逆襲之路”。
就在7月16日,《日經亞洲》突然發文警告,標題是“中國能夠打造自己的阿斯麥嗎?”
文中論述了中國或將打造屬于自己的ASML,甚至有可能徹底顛覆全球光刻機格局。這背后的信號,不可小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為了促成中美元首會晤與貿易協議的重啟,特朗普已經對中國降低了語調,緩和了措辭。
他不再頻頻提及中國“搶走了美國的工作機會”,也不再用“威脅”的口吻談論中國經濟。白宮開始主動釋放善意,甚至有意營造一種合作氛圍。
對東方態度改變的原因
近期消息指出,中國計劃投入3440億人民幣,成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半導體投資基金。與前兩期相比,這一期的投資規模堪稱“歷史之最”,甚至超過了前兩期的總和。
日本媒體也注意到了中國芯片行業的這一重大動向,并預測中國將把研發重點放在與AI相關的報道和制造設備上。全球都在緊密關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舉一動,這無疑證明了中國科技企業的實力已經不容外界忽視。
過去幾年,中國芯片企業的實力已經得到了全球認可。無論是發展速度、創新能力,還是科研實力,都已遠超美國和西方的預期。
即使在重重打壓之下,中國芯片企業依然能夠交出令人矚目的成績單,這一點足以讓美國和西方感到震驚。
ASML改口了
當我們開始有了這樣的決心和行動的時候,ASML和英特爾也開始發聲了,首先是ASML公司的新人CEO富凱,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施加的限制越多,就越會促使對方自力更生,而且,停止提供售后服務,并不能阻止我們使用光刻機繼續制造芯片,這無疑是ASML公司改口了,
畢竟在前不久,他們還說可以遠程鎖死光刻機,而現在,卻有了這樣的改變,這也意味著,他們開始擔心了。
他們表示,現在,中方的芯片基調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要自主研發,當他們開始擔心的時候,也意味著,他們已經晚了一步,因為無論在哪一個領域,我們都會堅定不移的前進。
這場攻守易勢,最先看明白的,或許是旁觀者。
當華盛頓不得不重新考慮談判的姿態時,日本的媒體透出了一絲復雜的情緒——“羨慕”。因為就在此刻,日本自己,仍然在美國的關稅威脅下喘不過氣。
能讓強硬的對手主動尋求對話,這種平起平坐的資格,本身就是一種實力的證明。
特朗普態度的轉變,從來不是源于善意,而是在現實壓力面前一次務實的回撤。當他發現過去的策略不僅沒能打垮對手,反而讓自己陷入泥潭時,換一種方式互動,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這不再是一場單方面的施壓,而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博弈。
特朗普的“軟化”背后:從對抗到務實的算盤
特朗普的轉變也并非偶然。從2021年重返白宮后,這位擅長“交易藝術”的商人始終將對華強硬視為政治資本。然而,現實的壓力讓他不得不重新計算得失。
2025年7月,彭博社披露的一則消息揭示了白宮內部的微妙變化:在涉及中國議題的會議中,特朗普往往是最不鷹派的那一個。這種反差與其第一任期的強硬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表面看,特朗普的“軟化”是為了促成中美元首會晤和貿易協議。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美國對華政策的“硬碰硬”策略已顯疲態。
中芯國際和南大光電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的研究經費都投入到了這個項目上,不能中途放棄,而且,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一條與歐、美完全不同的芯片生產線,“缺芯少魂”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解決,
就好像大飛機、隧道掘進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空間站技術一樣,以前歐美拒絕我們,我們卻要跟我們合作,這一點,我們很清楚。
至此,我們回到了故事的起點。
那個來自東京的警告,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猜測,而是一個由無數因果鏈條共同絞合而成的邏輯終點。
中國的3440億,是它在外部極限施壓下,為自己的長遠未來投下的一張戰略保單。
而白宮的語調軟化,則是它在一次戰略誤判后,被迫進行的戰術調整。
這兩件事,一個向東,一個向西,看似背道而馳,卻共同指向了一個不可逆轉的未來:全球的科技版圖和權力天平,正在被深刻地撬動。
3440億只是個開始。
真正的震撼,或許就在預言成真的那一天。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過去早已多次證明,西方企業是不可靠的,因此,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不能放松警惕,正如人民日報所說,核心技術是買不來、換不來、求不來的,中國芯的崛起之路沒有捷徑,我們必須放棄一切幻想,只有不斷加大研發創新,做到“手中有糧”,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