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13天,美國對韓國關稅制裁的大限就要到來。2025年7月的韓國,活得比以往都“憋屈”,尤其是李在明。美國張口就要韓國加碼投資4000億美元,還甩過來一堆要求,從農產品到工業制造,幾乎條條狠招直擊韓國軟肋。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說實話挺震驚的——4000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韓國一年政府預算也才剛剛超過這個數,美方這回可真是“要啥給啥”,一點都不含糊。不僅要錢,還要讓韓國農產品市場徹底打開,30個月齡以上牛肉、美國大米、蘋果、藍莓……全都得放行。感覺美國這是把購物車直接掛在了韓國國家賬戶上了。
外人很難體會的,是韓國社會內部現在有多焦躁。農民直接扯著嗓子說要抗議,大家最怕的是本土農業直接崩掉。這些農民自己種的糧食、蔬菜,哪敢和美國產的巨無霸比拼?農業部連著兩天開會,專家甚至說一旦放開檢疫,怕病蟲害進來,到時候就真成“請君入甕”了。
最難受的還是李在明,總統一夜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左右不是人。美國嚴詞逼迫,直接把鋼鐵、半導體、汽車這些壓艙石產業拎出來威脅:你不答應,25%關稅隨時伺候——韓國產業那些老總們聽完也是一臉絕望。據說最近青瓦臺的氣氛都變微妙了。有人覺得不得已就先妥協吧,可更多人覺得這根本就是“喝毒止渴”。
有意思的是,韓國外交部還希望能和美國爭取“協商窗口”。兩邊已經在談,但美方那邊根本沒軟話,韓方甚至有官員承認,真沒什么讓步空間了。局外人想想也覺得難辦——妥協,國內炸鍋;硬剛,經濟立馬崩線,說白了就是兩頭堵。
這時候,身為中國人,我反倒有點好奇:假如韓國答應了美國的全部要求,會不會更深地踏進美國主導產業鏈的“陰影”?但如果反抗到底,對我們又意味著什么?也許窗口期會短暫擴大,中韓合作空間更大,但也可能風險加劇。說到底,這場博弈其實是中等國家在大國夾縫里的真實寫照,誰都沒太多選擇,看誰更能扛到最后吧。
我有點懷疑,最后是不是又是“臨門一腳大和解”的老套路?但韓國民眾耐心真的還能撐多久,李在明的“鋼絲舞”能跳到什么時候?這些都還真說不好。
有時候,新聞看多了會很麻木。但這回韓國的處境,確實讓人想起老話,“騎虎難下”,誰都容易成為被大國“點菜”的小國,不知道你怎么看?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留言說說唄——我還挺想聽聽大家覺得,韓國到底該怎么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