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一項發表于國際頂級學術期刊《Oncogene》的重磅研究成果在全球生物醫藥領域引發強烈反響。
專注于異體iNKT細胞療法開發的生物技術公司MiNK Therapeutics披露了其核心產品agenT?797在多線治療失敗的轉移性睪丸癌患者中取得“完全緩解”的罕見療效,并在轉移性胃癌患者中展現出長期無進展生存的積極數據。這一重大利好消息直接刺激公司股價在當日暴漲逾730%,收盤價達到每股64.17美元的歷史高位。
繼這一突破后,7月15日,MiNK再傳捷報——其研究團隊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發表了題為《CAR-iNKT Cells: Redefining the Frontiers of Cellular Immunotherapy》(CAR-iNKT 細胞:重新定義細胞免疫療法的前沿)的文章。該文由iNKT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團隊撰寫,系統闡述了iNKT細胞作為治療實體瘤的下一代"現成"(off-the-shelf)治療平臺的獨特優勢,這一特性恰恰彌補了傳統細胞療法在實體瘤治療中難以取得持久療效的缺陷。
從“治療失敗者的最后希望”,到“下一代細胞免疫平臺”的新錨點,面對這一系列技術突破與資本市場的熱烈反應,行業目光再次聚焦于近年來略顯邊緣化的免疫細胞——恒定自然殺傷T細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iNKT)。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向動脈網表示,雖然現在看上去很“熱鬧”,行業對數據的關注度很高,但實際上離真正落地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目前還沒有到真正突破的階段。
01.
從“耗盡選項”到完全緩解
iNKT細胞療法初露鋒芒
在發表于《Oncogene》期刊的最新研究中,一位經多線治療(包括化療、自體干細胞移植和免疫檢查點抑制)仍病情進展的轉移性睪丸癌患者,在接受一劑異體iNKT細胞療法agenT?797聯合PD-1抑制劑nivolumab治療后,實現了“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且持續緩解時間已超過兩年,至今未見復發跡象。
“這一病例充分展示了iNKT細胞在應對高度挑戰性腫瘤中的強大治療潛力。”Sarah Cannon研究所泌尿生殖系統研究副主任、SCRI腫瘤合作機構的Benjamin Garmezy博士表示,“我們在一位幾乎耗盡所有標準和實驗性治療選項的患者身上,觀察到極為顯著的治療反應,為繼續開展iNKT細胞在實體瘤治療中的臨床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
與此同時,MiNK公布的更多早期臨床數據顯示,在另一名轉移性胃癌患者中,僅通過單次注射agenT?797與nivolumab聯合治療,也觀察到明確的抗腫瘤活性:腫瘤體積縮小達42%,無進展生存期(PFS)超過9個月。
這些積極數據并非孤立。早在2025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首屆免疫腫瘤學會議上,MiNK便公布了其在二線胃癌治療中的I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在一組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產生耐藥的患者中,通過iNKT療法成功激活免疫反應、增強腫瘤浸潤,并初步觀察到腫瘤控制的信號。
此外,在安全性方面,agenT?797展現出良好的耐受性。治療過程中未觀察到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常見嚴重不良反應。
據了解,iNKT細胞具備識別正常與異常細胞的獨特能力,被視為增強保護性免疫的一種有前景的過繼細胞療法。其應用前景廣泛,尤其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和實體瘤治療中表現出巨大潛力。盡管此前已有抗病原體和抗炎作用的描述,近年來,iNKT細胞作為異體“現成型”細胞療法的研究正快速推進。
其中,上述agenT?797便是一種“現成型”異體冷凍iNKT細胞產品,目前正處于多項適應癥的臨床開發階段,涵蓋GVHD、實體瘤及重度肺部炎癥等高需求領域。
據Frontiers in Immunology綜述介紹,iNKT細胞在細胞治療中具有獨特屬性,可有效克服傳統T細胞治療所面臨的核心挑戰。相比之下,iNKT細胞展現出以下優勢:無需啟動即可快速激活的抗腫瘤功能、能夠滲透并重塑腫瘤微環境、天然缺乏同種異體反應性(意味著可使用不匹配供體而無GVHD風險)、不依賴淋巴清除即可維持持久性與功效,以及具備可擴展、成本可控的生產潛力。
正因如此,此次MiNK在iNKT療法方面的重大突破在資本市場引發劇烈反響。7月11日當天,公司股價暴漲730%,最高觸及64.17美元/股,成為生物醫藥領域近年來罕見的市場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美國知名投行William Blair下調MiNK的股票評級。此次核心臨床數據的發布無疑極大提振了市場對iNKT平臺及其候選產品的信心,也為MiNK帶來了階段性、實質性的研發成果驗證。
據公開資料顯示,MiNK正在積極推進下一代CAR?iNKT產品線(如MiNK?215),以進一步突破實體瘤中因腫瘤基質屏障而導致的療效瓶頸。同時,該公司還獲得了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資助,用于iNKT細胞在預防GVHD中的探索,并與威斯康星大學等學術機構建立了戰略性研發合作。
02.
從技術突破到應用迷航
iNKT細胞療法距離落地還有多遠?
MiNK所取得的臨床突破,不僅是一項企業個體的科研成就,更是近年來全球免疫細胞療法持續升溫、加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特別是在利用T細胞亞群進行創新治療的方向上,細胞免疫療法市場迎來了顯著擴容,其中,以iNKT細胞和NK細胞為代表的新興療法正逐步走向研發和臨床應用的前沿。
在廣泛的細胞治療體系中,恒定自然殺傷T細胞(iNKT)作為連接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橋梁,吸引了眾多跨國藥企與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的深度布局。
2021年8月,吉利德科學旗下的Kite Pharma與早期生物技術企業Appia Bio達成合作和許可協議,著手研發用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造血干細胞(HSC)衍生細胞療法。此次合作將聚焦于利用Appia Bio的ACUA同種異體細胞平臺,開發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的恒定自然殺傷T細胞療法(CAR-iNKT)。這一合作的首個候選藥物API-192在2023年12月舉行的第65屆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暨博覽會上公布了其前沿研究數據。
在大洋洲,澳大利亞生物技術公司Arovella Therapeutics也在iNKT療法賽道上發力。其核心產品ALA-101是一種針對CD19陽性腫瘤的CAR-iNKT細胞療法,目前正處于臨床前準備階段。此外,Arovella也在積極開發靶向實體瘤CLDN18.2靶點的CAR-iNKT療法。2025年3月,該公司成功完成1250萬澳元的配售融資,資金將用于推進ALA-101的I期臨床試驗,并推動實體腫瘤項目的開發。
在中國,伴隨細胞與基因療法領域整體進步,本土企業也正迅速趕上國際節奏,開始在iNKT治療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基因啟明開發的GKL-006,是中國首個進入注冊性臨床階段的iNKT細胞治療產品,用于治療不可手術切除的原發性肝細胞癌。2024年8月,該產品順利完成I期臨床第一劑量組的劑量限制性毒性(DLT)觀察,未出現任何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安全性數據表現優異,為后續推進奠定了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MiNK的高光時刻并不意味著iNKT療法“拐點已至”。相反,這場技術革命才剛剛啟動,整個領域仍處于“科學驗證”階段。迄今為止,iNKT療法的整體臨床數據仍屬早期階段,療效穩定性、長期安全性和適應癥拓展等問題仍需更多證據支持。
iNKT領域的技術門檻與風險也不容忽視,不乏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鎩羽而歸”。
Athenex作為一家曾在iNKT細胞及其衍生的CAR-NKT療法領域高度活躍的企業,開發了異體iNKT細胞療法AGENT-797,并通過收購Kuur Therapeutics獲得了包括自體GD2靶向KUR-501和異體CD19靶向KUR-502在內的CAR-NKT平臺。
然而,2023年,在KUR-501的臨床試驗中出現一例患者死亡,導致相關臨床項目被迫暫停。隨后,同年5月,Athenex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Chapter 11),成為該賽道中首批“倒下”的參與者之一。
此外,盡管MiNK帶來了極具吸引力的臨床數據和市場波動,資本市場的反應仍保持審慎。
根據納斯達克網站披露的數據,最近一個季度內尚無新增機構投資者將$INKT股票納入投資組合,而已有10家機構減持了持股。重大事件包括,先鋒領航集團(Vanguard Group Inc.)在2025年第一季度清倉其所持的23,418股$INKT股票,市值約為202,331美元;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LLC)則撤出10,171股,市值約為87,877美元。
MiNK所帶來的股價爆發更像是一次“科學驅動型的利好浪潮”,而非成熟商業化前夜的信號。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MiNK在實體瘤治療中實現的iNKT細胞完全緩解,極大提升了“現成型細胞療法”商業化的可期性。相較于個性化、自體來源的細胞產品,iNKT所代表的“同種異體、現成型”模式,具備標準化制造、跨適應癥應用與成本可控的產業化潛力。
MiNK的試驗結果,可能只是iNKT技術浪潮中的第一聲“哨響”。未來,iNKT療法如何從個案療效走向廣泛適用,從科學理論走向標準化產品,從資本熱度走向醫療剛需,仍需要多方共同探索。而這也正是包括MiNK在內的全球創新者,必須持續應對與穿越的不確定挑戰。
*封面來源:神筆PRO
專題推薦
聲明:動脈新醫藥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新醫藥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業信息和數據,均由受訪者向分析師提供并確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