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張玨
編輯 | 王亞靜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進口九價HPV疫苗“補貼時代”來臨。
5月以來,智飛生物代理的默沙東九價HPV疫苗,在多個省市推出“買一送一”促銷活動。在多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14歲女性兩劑次接種實際支付約1320元,相當于單針價格降至660元左右。15-45女性三劑次接種也減免一針費用,實際只需花費約2640元。
幾年前,默沙東九價HPV疫苗接種3劑次價格動輒在5000元以上,還需去私立醫院排隊等待疫苗到貨,甚至要跨城、跨省市接種。
曾經“九價難求”的焦慮,如今變成了進口疫苗以及國內頭部代理商智飛生物的焦慮。
智飛生物自2017年開展與默沙東HPV疫苗業務的深度合作,先是獲得四價HPV疫苗獨家代理權,2018年又成功拿下九價HPV疫苗的獨家代理權。
這一合作關系使智飛生物成為默沙東在中國市場重要的戰略伙伴,默沙東HPV疫苗產品在全球的巨額收入中,60%-70%都來自于中國。
很長一段時間內,智飛生物憑借這一獨家代理權限成為資本市場的白馬股,市值一度突破3500億元,也曾依靠九價HPV疫苗拿下A股疫苗板塊市值桂冠。
然而,昔日的白馬股如今卻面臨現金告急的困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146.6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48億元,二者合計超過148億元;而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只有30.69億元。
近期,公司首次公開提出擬發行不超過60億元公司債,用于科技創新領域投入、償還有息負債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7月14日,智飛生物召開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會議以現場表決和網絡投票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了《關于發行公司債券預案的議案》。
智飛生物的業績滑坡背后,也折射出國內疫苗市場從高增長紅利,到殘酷存量競爭的深刻轉折。
1、“盈利機器”失靈,經營困難
2024年之前,智飛生物一直是A股最受追捧的“現金牛”。每年超過50%毛利率,年凈利潤動輒數十億,經營現金流足以覆蓋所有擴張、分紅和股權激勵,甚至在資本市場常被視作“穩健經營”的樣板。
2020年至2022年,公司營收連續三年保持高增長,并在2022年超過380億元,2022年凈利潤仍在75億元以上。
但這種增長高度依賴HPV疫苗的短缺溢價。
公司2023年年報就曾隱約透出警訊:批簽發下降、庫存上升、回款周期延長,現金流已經從充裕轉向緊張。
2024年,這種趨勢加速惡化。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0.70億元,同比暴跌50.74%,歸母凈利潤為20.18億元,同比下降近75%,跌幅居主要疫苗上市公司之首。
且2024年看似仍錄得約20億元歸母凈利潤,但這可能是會計層面確認的“賬面收入”,公司實際經營現金流凈額為-44.14億元,出現歷史性負值,同比下滑149.6%。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頹勢加劇。公司僅實現營業收入23.74億元,同比下滑79.16%;歸母凈利潤則從去年同期的14.58億元盈利,轉為3.05億元虧損,成為上市以來首次季度性虧損,財務困境徹底暴露。
從產品層面看,智飛生物的代理業務全線崩塌。
根據中檢院批簽發數據,2025年一季度,九價HPV疫苗批簽發批次同比減少38%;四價HPV疫苗批簽發次直接為0。
其他核心代理產品同樣表現不佳:五價輪狀病毒疫苗批簽發11批次,同比下降35%;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批簽發4批次,同比下降71%。
在今年5月舉行的智飛生物2024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上,智飛生物高管坦言,從公司總體經營情況看,公司當前確實遇到了經營困難。
財務費用的激增更是讓智飛生物的業績雪上加霜。2025年一季度,智飛生物財務費用達到6626.87萬元,較去年同期的596萬元增長超過10倍,反映出公司為維持運營而承擔的巨額資金成本。
然而,智飛生物過去幾年在分紅政策上卻相當慷慨。2020年–2023年,公司累計分紅超過40億元,在現金流充裕時,外界并無太多質疑。
只是在九價HPV疫苗的需求拐點來臨后,曾經高分紅與高采購的組合,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智飛生物的財務安全邊際。
2、決策失誤,存貨積壓
智飛生物的困境并非突然降臨,公司過度依賴代理業務的問題由來已久,其代理的HPV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等全球高價值疫苗產品,為公司貢獻的業績占比在多年時間里維持在70%以上。
2024年,其代理產品實現營業收入高達246.7億元,占比94.61%;自主產品僅實現營業收入11.8億元,占總營收的4.53%。而這種極度失衡的業務結構,使公司格外依賴于外部產品的市場表現。
直到2023年,智飛生物還與默沙東續簽了巨量采購協議:承諾2026年前采購980億元HPV疫苗。這在當時或許是公司基于渠道議價權與市場容量的自信,但很快被事實證明是巨大的戰略風險。
2024年,公司四價HPV疫苗批簽發量同比銳減95%,九價HPV疫苗批簽發量同比下降約15%。
今年2月,默沙東宣布暫停向中國供應HPV疫苗,預計至少持續至年中。默沙東聲明稱,此舉系“受整體市場環境、需求疲軟和渠道庫存高企影響”,將根據后續動銷情況逐步恢復。
存貨積壓問題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智飛生物的存貨高達219.05億元,較2024年初的89.86億元增長超140%,占總資產比例從17.89%飆升至45%。這意味著公司近一半的資產都被存貨占用。
在此背景下,進貨合同并未相應調整,公司依然需要履行巨額采購。這意味著,公司必須先付現金給默沙東,再用極不確定的下游銷售去對沖。
考慮到疫苗產品通常只有2年的保質期,如此龐大的存貨規模存在巨大的減值風險。疫苗一旦過期只能作為醫療廢物處理,無法產生任何經濟價值。
219億元的存貨相當于公司過去幾年的凈利潤總和,如果無法及時消化,將對公司造成致命打擊。
相比之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只有30億元,這種極端的高存貨與低流動資金配置,是財務結構失衡的直接表現。
然而,高庫存只是風險的一面,高應收賬款同樣危險。2024年底,公司應收賬款約163億元,多數來自疾控中心采購。這部分回款周期在6–12個月,甚至更久。這意味著,公司既要承擔上游“款項兩清”的壓力,也要背負下游賒銷的遲滯。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過去幾年智飛生物沒有認真為未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目前,智飛生物的產品布局中,主要包括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四價帶狀皰疹疫苗、二價HPV疫苗等二類疫苗品種,以及部分成人疫苗組合。但這些產品既面臨同質化競爭,也難以在短期內放量彌補HPV下滑缺口。
此前被寄望的GLP-1減肥藥領域,公司僅通過參股和合作方式進行,初步布局相關企業宸安生物,目前尚未具備商業化收入。
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雖然在增加,但與營收規模相比仍顯不足。2024年,智飛生物研發投入9.71億元,占營收比例為3.7%,相比之下,國內疫苗企業康泰生物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達19.16%,沃森生物達21.14%。
智飛生物方面稱,盡管公司在2023年已經開始積極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主動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推動公司實現業務轉型。但是,公司對宏觀情況變化、行業調整、新業務開拓進度等的研判存在預判偏差,導致經營效益偏離預期目標。
3、疫苗行業邏輯已變:高利模式終結
智飛生物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個疫苗行業深度調整的一個縮影。行業競爭格局的根本性變化,使得過去那種依靠單一大品種躺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近期最具標志性的事件之一便是萬泰生物九價HPV疫苗的定價策略。7月8日,萬泰生物正式公布首款國產九價HPV疫苗“馨可寧9”的定價:499元/支。這一價格僅為進口九價HPV疫苗市場價1318元的38%。
萬泰生物的定價策略具有明顯的“市場顛覆”意圖。按照接種程序,9-17歲女性采用兩劑次方案,總費用僅需998元;18-45歲女性三劑次接種費用為1497元。
這種“價格戰”的背景,是國產HPV疫苗產能的集中釋放。除了萬泰生物,康樂衛士、瑞科生物、上海博唯等企業的九價HPV疫苗也進入了三期臨床試驗階段,預計將在2026-2028年密集上市。面對即將到來的激烈競爭,萬泰生物選擇了價格先發制人的策略。
此外,智飛生物產品線上的流感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狂犬疫苗、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這些品類也全面進入“降價時代”。
在流感疫苗市場,華蘭疫苗2024年6月將四價流感疫苗價格下調30%;金迪克也將四價流感疫苗價格從128元/支調整為88元/支。
GSK的進口重組帶狀皰疹疫苗在多地推出“第二針免費”活動,單人全程接種價格從原本超過3200元腰斬至1600元左右;國產百克生物的減毒活疫苗也大幅降價至700元水平。
這種“價格戰”背后,反映出疫苗行業整體承壓明顯。Wind疫苗指數顯示,2024年行業營業收入均值為71.31億元,較2023年的90.99億元下降21.63%;凈利潤均值為7.87億元,較2023年的12.22億元下降35.60%。
主要疫苗企業業績普遍大幅下滑。例如,2024年,萬泰生物營收22.45億元,同比下降59.25%,歸母凈利潤1.06億元,同比下降91.49%;康泰生物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76.59%;華蘭疫苗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76.10%。
這種行業內企業的業績普遍下滑,表明疫苗市場已經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行業的同質化競爭。長期以來,國內疫苗企業普遍聚焦于技術成熟、市場風險較小的傳統產品,導致Me-too類產品扎堆,創新不足。
以流感疫苗為例,目前國內仍以傳統滅活裂解疫苗為主,生產和技術路線同質化嚴重。與海外市場不斷涌現的高劑量、重組蛋白和細胞培養流感疫苗相比,國內創新產品較少,差異化競爭乏力。
目前國際市場仍由默沙東、輝瑞、GSK等跨國企業主導,前五大疫苗產品合計銷售額近250億美元。但即使是這些跨國巨頭,也都依賴治療性藥物和多元化生物制品支撐整體業績。
全球沒有單獨依賴疫苗業務的巨頭公司,疫苗僅是其收入的一部分。
智飛生物若要實現曾提出的“世界一流生物制藥企業”目標,不僅需要徹底轉型業務結構,還必須在創新管線、海外布局和商業模式上全面變革。
60億元債券融資后,曾經的“疫苗茅”能否有機會重新站起來?「子彈財經」將持續關注。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