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于2025年7月10日宣布了一項大膽的新政,試圖通過廢除對采購中國制造無人機零件的限制,打破美軍無人機采購的官僚壁壘,加速實現“2027年無人機主導權”的目標。然而,這一政策不僅暴露出美國在無人機供應鏈和戰斗力生成上的短板,更將使其在面對中國可能的出口限制時陷入被動。中國在無人機供應鏈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出口管制能力,足以讓美軍在無人機普及和戰斗力生成上受困于時間和成本的雙重困境,難以在短期內趕超中國。
中國在全球無人機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低成本、小型無人機的核心零部件生產上。根據國際市場分析,2023年中國企業占據了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約70%的份額,尤其在電機、電池、傳感器和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上,中國廠商如大疆擁有無可匹敵的生產規模和技術優勢。美軍長期依賴中國制造的低成本無人機零件,而其本土供應鏈在產能、技術和成本上均難以與之抗衡。
赫格塞斯的新政允許美軍采購中國制造的無人機零件,并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和與國防創新單位合作,快速部署“藍色無人機名單”中的合格型號。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高度依賴中國對關鍵零部件的持續供應。一旦中國對美國實施無人機零部件的出口限制,美軍的無人機生產和部署計劃將面臨嚴重阻礙。
中國近年來在關鍵技術和材料出口上展現出精準施壓的能力。2024年4月,中國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證明其在供應鏈領域的“硬籌碼”。無人機核心部件,如高性能電池和傳感器,依賴稀土材料和精密制造工藝,而中國在這些領域占據全球90%以上的精煉加工能力。若中國以國家安全或對等報復為由,對無人機零部件實施出口限制,美國將難以迅速找到替代供應商。
例如,美國本土無人機制造商雖然能夠通過3D打印等技術生產部分部件,但其成本遠高于中國,且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赫格塞斯提到的“數千架低成本無人機”目標,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低成本優勢。一旦中國收緊出口,美國無人機生產成本將飆升,迫使美軍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削減采購規模或推遲部署計劃。這將直接導致美軍在無人機普及和戰斗力生成上落后于時間表。
美軍在無人機領域的落后不僅源于供應鏈依賴,還與官僚流程和技術差距密切相關。過去,繁瑣的采購規定和冗長的審查流程,使美軍無法快速部署足夠數量的無人機。赫格塞斯的新政試圖通過設立專責單位和簡化采購流程解決問題,但這些改革難以在短期內彌補技術空白。相比之下,中國在無人機設計、制造和實戰應用上已積累了豐富經驗,其低成本無人機在偵察、打擊和集群作戰中展現出強大潛力。
美軍計劃在2026年前向印太司令部交付首批無人機機隊,并要求各軍種在9月前成立無人機專責單位。然而,這一時間表過于激進,忽視了供應鏈和技術開發的現實挑戰。即便美軍能夠采購中國零件,其在自主研發、系統整合和部隊訓練上的滯后,也將使其難以在2027年前實現“無人機主導權”。更重要的是,美國無人機的高成本將進一步加劇其預算壓力。例如,一架美制小型軍用無人機的成本可能高達數萬美元,而中國同類產品的成本僅為其幾分之一。
赫格塞斯的政策表面上是為了加速美軍無人機能力建設,但其對中國的挑釁意味不容忽視。美國近年來在對臺軍售、印太戰略和科技封鎖上的動作,早已引發中國的高度警惕。允許采購中國制造的無人機零件,看似是美國在供應鏈上的妥協,實則是將自身戰斗力生成置于中國掌控之下。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出口配額、審批延遲或技術限制等手段,精準打擊美國無人機產業的命脈。
赫格塞斯的“解禁中國制造”政策,表面上是美軍加速無人機能力建設的嘗試,實則是將自身戰斗力生成置于中國供應鏈的“刀口”之下。中國在無人機零部件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出口管制能力,能夠通過精準施壓,讓美軍在無人機普及和戰斗力生成上陷入時間和成本的陷阱。美軍的無人機雄心,或許注定是一場“不要臉”的空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