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得好:有了后媽,自然就會有后爸。
直到親眼目睹“9歲男孩被塞進汽車后備箱”這一事件,才意識到,這世上確實有些人不配擁有“人類”這個身份。
近日,“后備箱男孩”一事登上熱搜,起因是孩子隨家人外出游玩,因車輛超員,父親竟讓9歲的孩子鉆進后備箱,在酷暑中行駛了1000多公里。
事情曝光后,這位父親不僅毫無悔意,反而態度強硬地表示:我沒做錯!
那么,這個讓無數網友憤怒不已的事件背后,還有哪些令人揪心的細節呢?
“真相”撲朔迷離,雙方說法截然不同
2023年夏季,正值暑假,年僅9歲的小澄跟隨親生父親、現任妻子、爺爺奶奶、繼母的孩子以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共七人,從廣東佛山驅車前往廣西桂林旅游。
車輛準備出發前,小澄興奮地準備上車,卻被告知前排座位已滿,只能蜷縮在后備箱中。
在七八月的高溫天氣下,這個身高一米四的孩子,就這樣被塞進狹小的空間,旁邊還堆放著嬰兒車,整整經歷了數小時的煎熬。
這次旅程往返接近一千公里,小澄幾乎全程都待在后備箱里。
盡管途中偶爾能在服務區短暫休息,但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在高速公路上被困在后備箱,隨時可能遭遇生命危險。
如果車輛發生追尾,后果將不堪設想。
孩子的生母汪女士在得知此事后,憤怒得渾身發抖。
她透露,自己與前夫于2021年離婚,孩子的撫養權判給了男方,直到2024年11月,她才艱難地將撫養權爭取回來。
而在這段時間里,孩子遭受了種種不公對待。
據汪女士描述,小澄在父親家中過得非常艱難。
晚上睡覺時,其他孩子都有床鋪,他卻只能睡在飄窗上;早上想吃點早餐,卻經常被繼母直接扔掉。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們還強迫孩子說自己的親生母親不要他、不愛他,甚至逼迫孩子當面辱罵母親。
長期的精神壓迫讓小澄的心理狀況日益惡化,逐漸出現了明顯的抑郁傾向。
當孩子生病需要就醫時,他們故意扣留相關證件,阻止汪女士帶孩子看病。
當汪女士試圖取回證件時,反而遭到前夫和繼母的辱罵與毆打。
而在她努力爭取孩子撫養權的過程中,前夫一家竟然反過來將她告上法庭,指控她侵犯隱私權與名譽權,擾亂他們的生活,并提出高達三十萬元的賠償要求。
面對確鑿證據,孩子的生父劉先生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他承認確實讓孩子乘坐了后備箱,但辯稱只是在高速路段的一兩個小時,其余時間孩子都坐在前排,只是有些擁擠。
他還特別強調,自己駕駛的是越野車,后排與后備箱之間沒有隔斷,空氣是流通的,孩子不會感到悶熱。
不僅如此,劉先生還堅稱出發前征得了孩子的同意,問他是否愿意去旅游還是讓爺爺奶奶留在家里,孩子選擇了旅游,因此坐后備箱是“自愿”的。
他還理直氣壯地表示,孩子年紀小、個子也不高,在后備箱里并不像現在看起來那么局促。
至于前妻指控的精神虐待行為,劉先生全盤否認。
他的理由是:“那是我親生的兒子,每年供他上五萬元的私立學校,我對他很好。”
在他看來,只要在經濟上投入就等于對孩子好,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身安全,似乎從未被他列入考慮范圍。
最后,劉先生也明確表示了自己的態度:雖然承認自己的行為屬于危險駕駛,也承認讓孩子坐了后備箱,但對于其他指控一概不認。
他認為自己的做法并未違背孩子的意愿,因此不會向前妻和孩子道歉。
這樣的回應引發了公眾的強烈不滿。
一個九歲的孩子,在重組家庭中本就處于弱勢,面對成人的安排,他真的有選擇的權利嗎?即便孩子表面上同意,作為父親難道不應該優先考慮孩子的安全問題嗎?
有法律人士指出,劉先生的行為不僅涉嫌超載和違規載人,更重要的是侵犯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如果長期如此對待孩子,甚至可能構成虐待罪。
在高速公路上讓兒童坐在沒有任何安全保護的后備箱里,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疏忽,而是對孩子生命安全的極端漠視。
離的是婚,不是親情
小澄的遭遇并非個案,在離異家庭中,孩子往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當父母各自組建新的家庭后,原本的孩子很容易被忽視,甚至遭受區別對待。
小澄的經歷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孩子正在默默承受著類似的痛苦?
汪女士在成功爭取到撫養權后,并沒有選擇沉默。
今年4月,她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前夫與繼母為侵犯孩子健康權承擔法律責任。
她的訴求很簡單,希望對方能夠公開道歉,承認錯誤行為,從而讓更多重組家庭的孩子得到應有的保護。
然而,即便撫養權已經變更,劉先生一家依然拒絕配合。
他們拒絕交接孩子的相關資料和證件,導致小澄輟學了好幾個月,這種報復性行為再次暴露了他們對孩子的冷漠與自私。
目前,此案已在6月4日開庭審理,但最終判決尚未公布。無論結果如何,小澄所承受的傷害已無法彌補。
那些被迫蜷縮在后備箱的時光,那些只能睡在飄窗上的夜晚,那些被丟棄的早餐,都將成為他童年中難以抹去的傷痕。
而劉先生那句“我沒錯,不會道歉”的表態,更是讓人看清了某些所謂父母的真實嘴臉。
他們把孩子當作負擔、累贅,卻還要標榜自己是個好父親。
花錢讓孩子上私立學校就能掩蓋一切傷害嗎?物質上的滿足能彌補精神上的創傷嗎?
這起事件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后備箱”這個令人震驚的細節,更因為它觸及了社會的深層問題。
在當今社會,離婚率持續走高,重組家庭日益增多,如何保障這些家庭中孩子的權益,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
孩子不是物品,不能隨意處置。
即使父母離異,即使組建了新家庭,對孩子的責任與義務也不應打任何折扣。
那些以“孩子自愿”為借口的父母,那些把孩子當作包袱的繼父母,都應該深刻反思,你們是否配得上“父母”這個稱呼?
如今,小澄終于回到了母親身邊,心理狀態也在逐步恢復。
但那些曾經的傷痛,需要多久才能痊愈?那個曾經天真爛漫的孩子,還能找回失去的童年嗎?而那個理直氣壯地說“我沒錯”的父親,真的沒有一絲愧疚嗎?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