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槍響,特朗普遇刺案震驚全球。一年后,遇刺案調查報告出爐。報告將事件的原因歸結為:特勤局犯下了一系列的疏忽,以及溝通不暢。而且,“這不是一個單一的失誤,而是一連串本可避免的失誤”。
美國國會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在過去的一年中,對特勤人員進行了17次筆錄詢問,審查了各級機構提供的7.5萬頁文件后,于7月13日,也就是遇刺案一周年的時間節點上,發布了這份調查報告。
那么,美國特勤局具體犯了哪幾條失誤呢?我帶大家來詳細解讀一下這份報告。
時間回溯到2024年7月13日,當時特朗普正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市競選集會上發表演講。該州的一名20歲的男子克魯克斯,從一棟大樓的屋頂上,開槍擊中了特朗普的耳朵,并造成現場集會參與者一死兩傷。
調查報告還原了事件發生時,特勤局內部的混亂狀態。首先是情報共享失敗,導致了現場監控的失效。例如,報告中寫道,一名特勤局特工事后表示,其實當時他們早已收到發現一名攜帶測距儀的可疑男子的消息,并將這個消息傳達給了正潛伏在現場的特工,但并未受到重視。而該信息也沒能傳遞給反狙擊手等其他工作人員。報告中有這樣兩段筆錄:在被問到是否有可疑人員時,特勤局特工和賓夕法尼亞州警方就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其次是崗位職責模糊。報告指出,特勤局沒有明確規定好先遣隊特工的職責范圍,導致風險區域排查等一些關鍵任務,無人負責。
當時的美國特勤局代理局長羅納德·羅威曾在聽證會上聲稱,據他了解,反狙擊手事先曾經去槍手所在的大樓樓頂踩過點。但反狙擊小組先遣隊的隊長卻在問詢中給出了相反的回答。這位先遣隊隊長說,他的指責是確認反狙擊手的部署位置,但在被問到在籌備集會期間,是否曾進入或是爬上槍手所在的大樓樓頂時,他給出的答案是,“沒有”。
不僅崗位分配混亂模糊,而且,各崗位之間還相互甩鍋推責。
不止是現場出現失誤,其實前期的資源調配,就已經出了大問題。甚至早在美國大選前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報告中寫道, 2023年7月,特朗普前往南卡羅來納州參加競選集會。由于預計將有超過20000人參加集會,特朗普團隊事先向特勤局申請提供額外的資源調配,而得到的回復是,由于人手不夠,反狙擊手和防彈玻璃都無法提供。
從2024年1月5日至2月29日,美國特勤局曾六次拒絕特朗普團隊要求提供反突擊隊(CAT)的請求。
遇刺案發生前,由于擔心在戶外發表演講,身體完全暴露在外,容易受到無人機威脅,特朗普團隊又申請提供增強型反無人機系統(C-UAS),也全都遭到了拒絕。
還有一點是,問責不到位。來看看遇刺事件發生后,目前有多少人受到了問責?事發后的10天,時任特勤局局長奇特爾在輿論壓力下辭職。隨后直到近日,特勤局又宣布,當值的6名特工被處以10到42天不等的停職處罰。調查報告指出,其實應該受到懲罰的人員遠遠不止如此。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個人因此事“被開除”。
美國特勤局近年安全漏洞的事例屢見不鮮。2021年1月6日,即將擔任美國副總統的哈里斯曾被安保人員錯誤帶到民主黨總部外的一處存在危險爆炸物的位置,還在那里待了足足90分鐘。2023年5月,一名入侵者進入了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的家,盡管他受到了特勤局的“全天候保護”。
早前就有一份內部調查報告顯示,自2003年開始,一些特勤局的特工存在生活腐敗,醉酒執勤、挪用公款、招妓,甚至性侵等等劣跡。而特朗普的遇刺案,更是將特勤局的失職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
盡管現任特勤局局長肖恩·柯倫稱,將全面審視特勤局的運作機制,實施實質性改革以解決暴露出的問題。但發布這份調查報告的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共和黨主席蘭德·保羅說:這不僅是特勤組的判斷失誤,更是各級安全體系的全面崩潰——官僚主義冷漠、缺乏明確規程、以及對直接威脅的驚人漠視,共同釀成了這場悲劇。
看看新聞記者: 婁佳
編輯: 陳之瑜
責編: 王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