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精準醫療的發展和普及,任重而道遠,需要包括醫院、學術組織、研究機構、企業、醫生和全體家長的協力配合,才能最終推動我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
撰文丨凌 駿
責編丨汪 航
每年年底,南京市兒童醫院會迎來春冬季呼吸道傳感染性疾病的就診高峰,一般會持續2到3個月。
過去30年,呼吸科主任田曼教授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節奏中度過的。然而,面對紛繁復雜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早年間的診療模式往往難以精準鎖定病因,給臨床治療帶來了諸多困難。
“但如今,快速且精準的病原學檢測技術的發展,已推動兒科呼吸病學進入了全新的時代。”田曼告訴“醫學界”,從傳統的培養法到多重PCR、高通量測序,新技術讓病原診斷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大幅提升,不僅縮短了患兒的診療周期,更避免了抗生素的濫用。
作為長期深耕兒童呼吸病學的一線專家,多年來,田曼帶領團隊在臨床診療中率先應用精準檢測技術,建立了覆蓋分子診斷、精準用藥到個體化管理的全鏈條診療體系,為精準醫療時代下兒科診療的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模范樣本。
告別“經驗醫學”
1995年從南京醫科大學兒科系畢業后,田曼便來到了南京市兒童醫院。工作后,田曼又考取了呼吸內科學的研究生,從一名住院醫師開始,一路成長為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南京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主委,這一做就是30年。
南京市兒童醫院呼吸科創建于20世紀50年代,如今已是江蘇省的兒科臨床重點專科。但在田曼剛工作時,和國內大多兒童呼吸專科一樣,科室并沒有太多“高科技”的手段,經驗性診療是臨床的主流。
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腺病毒、鼻病毒……兒童常見的感染病原體眾多,不同季節的疾病流行態勢也各不一致,“早年間,醫生們對病原學的理解不深,病原學的精準檢測技術也不普及,無法給予臨床醫生很好的支持。”田曼告訴“醫學界”。
據田曼介紹,在兒童常見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感染占了絕大多數。可由于難以判斷具體的感染病原,醫生擔心孩子會合并細菌感染等問題,所以抗生素過度使用的情況極其普遍。
“尤其是治療下呼吸道感染,20多年前臨床中碰到肺炎患兒,幾乎沒有不用抗生素、不輸液的。”田曼對“醫學界”回憶。經驗性診療,說好聽點是“經驗”,嚴苛一點評價就是“猜”,“兒童肺炎很多都是病毒性肺炎,無需抗生素治療。不恰當的抗菌藥使用,反而還可能破壞孩子的菌群平衡。”
此外,抗生素濫用的情況日積月累,也使得細菌耐藥逐漸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以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為例,2022年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廣州兒童5年的大環內酯類耐藥率為68.1%,北京高達87.7%,耐藥導致患兒肺炎病程延長、肺外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增加了患兒治療的難度。
為了讓患兒得到及時且精準的診療,田曼在2017年擔任南京市兒科質控中心主委后,便將全市兒科診療的質控作為重點工作。同時,南京市兒童醫院也在大力發展病原學精準檢測,在全院推廣合理應用抗菌藥,從院感防控、手術室消毒、外科醫生術前清潔、術中時長等各環節來保證藥物的合理使用。
但最初,這一系列工作的推進并不算順利,除了不少醫生的理念滯后,患兒家長也很不理解,“他們會認為孩子感染后,感冒、發燒、咳嗽,狀態這么不好,醫生怎么能不用抗生素?病情加重了怎么辦?”田曼說。
直到新冠疫情暴發后,作為一個分水嶺,在全國人民齊心抗疫的同時,以核酸檢測為代表,病原學精準檢測的技術和理念也隨之在全國得到推廣和普及。
為兒童呼吸道護航
“近兩年來,我們醫院的病原學精準檢測工作有了飛速的提升。從結果上看,最直觀的就是醫生能非常清晰地了解到,不同季節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譜、不同患兒的感染病因,從而給予孩子們更精準的治療。”田曼告訴“醫學界”。
最先考慮的是核酸檢測,作為目前呼吸科最常見的檢測工具之一,田曼告訴“醫學界”,通過PCR檢測技術,現在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已能同時覆蓋十余種常見的病原體,在呼吸道疾病高發季幫助醫生做出正確的醫療決策。
但兒童的感染病原多種多樣,核酸檢測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檢測出預先設定好的病原體,其數量、種類的設置,也隨著不同產品的定位而不同,對于疑難罕見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微生物分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據田曼介紹,作為病原學臨床檢測的有力補充,新一代的宏基因組高通量檢測(mNGS)和靶向高通量基因檢測(tNGS)技術,開始逐漸在醫院中推廣和普及。
“mNGS技術的原理,是可以不基于培養,直接檢測患者樣本所有的核酸,第一時間發現致病微生物及對宿主信息進行分析。”田曼告訴“醫學界”,以醫院合作的一家基因檢測公司為例,相關產品涵蓋了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在內,36000余種病原體及其代表性的耐藥和毒力基因。
tNGS的檢測范圍則覆蓋了數百種常見病原體,同時全流程檢測周期低至10小時內,適用于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患兒,與針對疑難危重癥的mNGS技術,在臨床診療上實現了有效互補。
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臨床的發展,從兒童常見的感染病到疑難雜癥,從急診、門診、病房到ICU,根據不同的醫療場景、患兒不同的病情狀況,合理搭配不同技術的應用,在極大提升診療效率和準確率的同時,也帶動了臨床醫生的“理念升級”。
作為呼吸學科的帶頭人,日常工作中,田曼常綜合臨床病案、流調及病原學檢測結果,對年輕醫生的抗菌藥物合理使用進行培訓。“經過近兩年的反復宣教,從呼吸科帶動至全院,抗菌藥的合理使用逐漸深入人心。到今年,我們都已無需再特地強調了。”田曼表示。
據了解,近年來南京市兒童醫院的抗菌藥物DDD(限定日劑量)值持續下降,連續兩年控制在20以下,2024年DDD值為16.5,在全國醫院中名列前茅,并在國考中拿到此項考核的滿分。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臨床診療和管理,精準檢測技術的發展還助推了科研和疾病防控事業。
田曼告訴“醫學界”,今年,她和團隊與江蘇省疾控中心聯合開展了一項研究,通過分析近兩年流行季中衣原體病原學等特征的改變,從而更好地研究,甚至預測衣原體的流行病學趨勢。
“我們還設想,未來是否能做一個預測大模型,比如針對流感病毒,判斷其每年的發展程度,什么時候可能暴發、拐點在哪、何時能結束?”田曼說,“而針對可能新發的傳染病原,通過和疾控中心合作,我們也能及時發現,并迅速切斷其傳播途徑。”
“利用技術進步和理念升級,實現感染、傳染性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這對區域內,乃至全國的疾病防控和兒童健康有著重要意義。”田曼說。
精準醫療,任重而道遠
作為分級診療的第一環,基層兒科是守護兒童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南京市兒童醫院是區域內兒科醫聯體的牽頭單位,目前有60多家下級醫療機構加入其中。
“在我們醫院,日常就收治有不少重癥患兒,抗生素DDD依然控制在很低的水平,那理論上,基層醫療機構應該能做得更好。可我們下基層坐診時,仍然能看到大量不合理抗菌藥、退燒藥,甚至是激素使用的情況。”田曼說。
“這其中存在一些客觀因素。”田曼表示,比如在過去,不少基層醫療機構無法及時拿到病原學檢測結果,“孩子在診室里,得了肺炎,發燒、咳嗽,家長焦急得不行,醫生沒辦法,只能先進行經驗性治療,把可能有效的藥都用上。”
但如今,通過高可及性的抗原檢測、與上級醫療機構聯動等方式,解決這一類的“技術問題”并不算困難,“最關鍵的,還是基層醫生和家長們的理念要轉變。”田曼說。
為此,除了持續、定期在醫聯體單位內開展培訓,田曼和團隊醫生還注冊了“科普賬號”,針對常見呼吸道疾病的預防、診療、康復等,為家長們提供通俗易懂的答疑和健康建議。
田曼表示,每到呼吸道疾病高發季,家長們經常會“病急亂投醫”,網購處方藥給患兒使用。“我們反復強調,不建議自行給孩子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用錯藥可能延誤病情,不少抗菌藥還存在年齡限制,家長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濫用,也會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兒童本身抵抗力較差,每年出現幾次感冒、發燒,家長們無需過度緊張。剛發燒的前幾天,如果孩子其他狀況尚可,可以選擇居家觀察。因為發熱和咳嗽等癥狀,本身是機體在對抗病原體時的自我保護機制。”
“但若孩子出現了精神萎靡、嗜睡、頻繁嘔吐、高燒持續幾天不退等情況,那就應該迅速帶孩子到醫院就診,通過病原學檢測的手段明確病因,遵醫囑精準治療。”田曼說。
在田曼看來,兒科精準醫療的發展和普及,任重而道遠,需要包括醫院、學術組織、研究機構、企業、醫生和全體家長的協力配合,才能最終推動我國兒童醫療衛生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些兒科疾病雖然相對簡單,但由于孩子病情變化快、溝通相對困難,很多時候需要家長和醫生一起‘抽絲剝繭 ’,在細節觀察中找到正確的診療方向。”田曼表示,“對我來說,最早從事兒科是機緣巧合。和孩子們打交道的30年里,我也得到了很多的快樂。”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