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亞太原發性肝癌專家聯盟(APPLE)年會已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日本神戶隆重召開。這場亞太地區肝癌領域的頂級學術盛宴以“肝癌多學科治療的新時代”為主題,匯聚了全球肝癌研究與診療的頂尖專家。會議期間,通過主旨演講、專題研討、病例辯論等多元形式致力于為全球肝癌防治事業挖掘新思路、開拓新方向。
我們有幸在現場采訪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孫惠川教授。作為肝癌診療領域的領軍者,孫教授深耕臨床與科研一線多年,此次圍繞國內肝癌診療創新、重要研究成果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深度解讀,其觀點既扎根臨床實踐,又兼具國際視野,為肝癌防治工作提供了前沿視角與實踐指引。
01
孫惠川教授您好,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在第 15 屆 APPLE 年會上向您提問。作為亞太肝癌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術平臺之一,APPLE十五年來見證了眾多診療技術的突破,帶來了非常珍貴的“亞太視角”—— 畢竟肝癌在不同地區的病因、診療模式差異很大。您認為目前在國內肝癌診療模式有哪些創新之處?在多學科融合和精準醫療方面,我們取得了哪些進展?對于腫瘤負荷較大或合并大血管侵犯的肝癌,診療模式又有哪些特點?
孫惠川教授:中國肝癌診療面臨患者數量多、5年生存率低、早診比例不足等挑戰,近年來在早篩與治療領域均取得顯著突破。在早期診斷方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研發的7個microRNA檢測試劑盒,彌補了甲胎蛋白陰性肝癌患者腫瘤標志物檢測的空白;GALAD技術(甲胎蛋白聯合異常凝血酶原檢測)的引進進一步提升了早診效能。此外,侯金林教授團隊研發的aMAP評分系統,可對肝癌發生風險進行低、中、高危分層,為個體化篩查策略提供依據,在提高篩查效率的同時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治療領域,藥物治療的進步尤為突出。中國肝癌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式豐富多樣,包括免疫治療、雙免疫治療、免疫聯合TKI藥物治療等,且多種方案已納入醫保,顯著提升了藥物可及性。國內民族企業研發的藥物更貼合中國患者特點,針對乙肝感染率高、腫瘤負荷大、癌栓發生率高等臨床特征,展現出更高的有效率。
多學科協作(MDT)模式的規范化推行是提升療效的關鍵。相較于既往單一科室治療模式,MDT可根據患者病程動態整合外科、介入科、腫瘤內科等多學科力量,制定最優治療方案。針對腫瘤負荷較大或合并大血管侵犯的患者,MDT模式能通過術前綜合評估、術中精準干預及術后全程管理,實現個體化治療,進一步改善預后。
盡管肝癌精準治療起步晚于結腸癌、乳腺癌等腫瘤,但個體化治療的探索已逐步展開,未來有望通過更多研究推動精準診療體系的完善。
02
近期在《The Lancet Oncology》發表的APOLLO研究顯示,安羅替尼聯合派安普利單抗在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中也獲得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能否請您談談APOLLO研究設計的特別之處,以及簡單介紹該研究的主要結果。
孫惠川教授:APOLLO研究是安羅替尼聯合派安普利單抗對比索拉非尼一線治療晚期肝細胞癌的隨機、對照、開放、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納入了較高比例的乙肝患者,同時大血管侵犯的患者占近50%,既往這部分患者預后較差,屬于較為難治的類型。此外,APOLLO研究采用雙終點設計,以無疾病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為主要評價指標。相較于單終點設計,雙終點設計對研究要求更高,需兩項指標均達到預設標準方可判定研究成功,因此更能全面反映治療方案的臨床價值。
APOLLO研究達到雙終點,證實安羅替尼聯合派安普利單抗可全面超越既往標準治療方案。研究結果顯示,安羅替尼聯合派安普利單抗治療可使疾病進展風險顯著降低47%,其中合并大血管侵犯的患者獲益更為顯著,進展風險較索拉非尼治療顯著降低53%。在生存獲益方面,全人群中位生存期達16.5個月,較索拉非尼延長3.3個月,死亡風險顯著降低31%;而大血管侵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升6.9個月,死亡風險顯著下降46%。這些結果證實,該聯合治療方案在大血管侵犯肝癌患者中具有明確優勢,為這類難治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在未來,安羅替尼聯合派安普利單抗有可能獲批為肝癌治療的標準方案,同時也期待這樣的藥物組合在門靜脈癌栓、肝靜脈癌栓的患者轉化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03
展望未來,肝癌診療領域將呈現哪些發展趨勢?中國在國際肝癌研究與診療中扮演何種角色?針對腫瘤負荷較大或伴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有哪些重點研究方向?
孫惠川教授:肝癌診療的未來發展將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精準化診療的深化。單一治療方案適用于所有患者的模式已難以滿足臨床需求,隨著治療方式的多樣化,需通過研發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精準識別適合TKI聯合PD-1抑制劑、貝伐珠單抗聯合PD-1抑制劑、雙免疫或單免疫治療等方案的患者,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目前,針對GPC3、FGFR4等靶點的藥物研發已進入臨床探索階段,包括GPC3靶向藥物、GPC3 CAR-T/TCR-T療法及FGFR4小分子靶向藥物等,有望成為肝癌精準治療的常規手段。
二是針對中國患者特點的治療創新。針對中國肝癌患者大血管侵犯比例高的特點,未來將探索更優的聯合治療模式,通過靶向治療與肝動脈灌注化療、手術、放療等手段的協同應用,為中晚期患者創造根治性治療機會,進一步提升治愈率。
三是多維度創新體系的構建。在藥物創新方面,國內民族企業及Biotech公司展現出強勁的研發活力,有望持續推出新靶點藥物;在臨床創新方面,臨床醫生可通過開展高質量臨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療方案與模式,在延長患者生存期的同時改善生活質量。
孫惠川教授強調,中國在肝癌研究與診療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依托龐大的患者資源、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活躍的創新生態,有望在國際舞臺上發揮引領作用,為全球肝癌防治貢獻中國方案。
孫惠川 教授
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副所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
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國微循環學會肝臟微循環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腫瘤免疫治療分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委員會 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 常委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消化外科委員會 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肝臟外科學組秘書
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
8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第一承擔人);曾獲中華醫學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衛生健康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7、2019、《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2、2024版撰寫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關于梅欄訪
梅斯醫學推出的全新高端訪談欄目。我們深入大健康領域頭部企業,對話行業領袖;挖掘難點、痛點,共話產業趨勢;記錄新時代大健康,企業變革新路徑。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最新前沿信息交流之目的,僅供醫療衛生行業專業人士閱讀參考,文中所有觀點不代表梅斯醫學立場,亦不代表梅斯醫學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