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航母不是常規航母加個核反應堆那么簡單,核動力系統是個大工程,從設計到建造,再到后期維護,哪一步都得精打細算。核反應堆得塞進艦體,還得保證動力輸出穩定,冷卻系統不出岔子,輻射防護得滴水不漏。
中國這些年在造艦上確實牛氣沖天,驅逐艦、護衛艦造得又快又好,055型萬噸大驅都成了“航母殺手”的代名詞。但核動力航母需要的技術積累和常規艦艇不是一個量級。美國媒體《1945》就直言,中國在海面核動力技術上還有差距。我們的核潛艇技術雖然已經很成熟,但潛艇和航母的噸位、用途完全不同,把核潛艇那套經驗放大到航母上,沒那么容易。
而且,核動力航母不光是造出來就行,后續的運營也麻煩。艦員得重新培訓,學會怎么管核設備,緊急情況下怎么關反應堆,這都是新課題。常規航母的水手技能可應付不下了。美國海軍搞核動力航母幾十年,摔過不少坑才蹚出一條路。中國要是現在上馬核航母,技術上肯定風險不小。
當然,我們也不是一窮二白。核潛艇的成功證明,中國在核技術上有底子。未來要是下定決心,集中力量攻關,核動力航母的技術門檻也不是過不去。
戰略需求不著急
核動力航母最大的優勢是什么?續航能力強,能跑遠路,適合全球部署。可中國海軍現在的任務重心在哪兒?臺海、南海、東海,這些“家門口”的地方才是我們的重點。
拿臺海來說,維護國家統一、捍衛“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海軍的頭等大事。所謂的“臺灣當局”在那里折騰,我們得有硬實力震懾。常規動力航母,像遼寧艦、山東艦,已經夠用了,艦載機起飛巡邏,覆蓋范圍完全能滿足需求。而南海周邊有些國家老惦記著我們的島礁,常規航母過去溜一圈,配合驅逐艦、護衛艦,沒人敢輕舉妄動。
核動力航母的長處是遠洋作戰,我們的戰略是近海防御為主,遠洋能力為輔。和平發展是主基調,海軍更多是護著海上貿易通道,比如亞丁灣護航,支援“一帶一路”沿線安全,而不是跑到大西洋跟美國硬碰硬。
美國搞核動力航母,是全球霸主的需要,動不動就干涉別國。我們不稱霸、不擴張,海軍力量是為國家利益服務,不是為了炫耀武力。所以,眼下的戰略需求,真沒到非得造核航母的地步。《1945》說得沒錯,常規動力航母已經能扛起大梁,核動力暫時不是剛需。
成本效益不劃算
核動力航母不光技術難,成本也高。尼米茲級航母一艘就得幾十億美元,后續維護、核燃料更換更是燒錢。福特級造價直接130億美元,連美國人都吃不消。中國雖然經濟實力強,但把每一分錢都得花在刀刃上。
我們的造船工業效率高,流水線作業成熟,遼寧艦、山東艦的經驗已經很扎實。003型福建艦也下水了,用的還是常規動力,成本控制得不錯。據《1945》預測,中國未來10年可能再造3到6艘常規航母,快速擴充艦隊規模。
而核反應堆用久了得換燃料,輻射防護設施得定期檢查,這些開銷比常規航母高好幾倍。中國現在造艦的節奏這么快,資金得優先投在刀刃上,比如多造幾艘055型驅逐艦,或者升級艦載機,效果可能比核航母更立竿見影。
當然,成本高不是說我們造不起。中國經濟底子厚,造船業有規模優勢,壓低成本的本事不比誰差。可眼下,國家資源得集中用在更急迫的地方,比如科技攻關、民生改善。核航母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花大價錢造一艘,不如等時機成熟再出手。
未來怎么走?
美國媒體唱衰歸唱衰,但中國海軍的路子從來是自己說了算。技術上,我們有核潛艇打底,攻關能力也不差;戰略上,近海為主不假,但遠洋需求遲早會來;成本上,雖然現在不劃算,但經濟實力擺在那里,未來不是問題。
走遠洋海軍的路,我們也在摸索。2017年,中央明確提出要建遠洋海軍,積極參與護航任務。只是,現在節奏還沒到核航母的時候。按《1945》的說法,核航母可能得等到2030年后才啟動,服役估計得2040年左右。
而且核航母不是目的,強大海軍才是。常規航母加驅逐艦、護衛艦的組合,已經讓中國在近海站穩了腳跟。未來,等技術更成熟、需求更迫切,核航母自然會來。
源出,美國媒體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中國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走的每一步都扎實得很。核動力航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時間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