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一代名醫華佗在監獄中迎來了自己最后的結局。在臨死前,他似乎十分后悔,拿出一卷醫書交給獄卒,對他說:“這本書可以用來救人。”然而獄卒害怕受到懲罰,不敢接受,華佗嘆息一聲,也不強求,便把這本書用火燒掉了。不久后,華佗在獄中被拷打致死,讓許多人感到遺憾。
這段“華佗之死”后來在《三國演義》中被戲劇化,變成了華佗一心要救曹操,提出要進行開顱手術,卻因此觸怒曹操,最終在獄中死去。但實際上,《三國志》和《后漢書》對華佗的事跡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了解了真實的華佗,你就會明白:華佗被殺其實另有原因,而曹操或許是對的。
華佗的經歷很富有傳奇色彩,他的許多故事如果不是記錄在史書當中,或許會被人當成小說或者某個夸張的傳聞。但史書卻明明白白地記載了這些事跡,可見華佗的醫術之高超。
《后漢書》對華佗的記載出自《方術列傳》,而《三國志》中則專門有一個《華佗傳》,里面記載了華佗的許多傳奇事跡。華佗字元化,年少時曾在徐州一帶求學,精通好幾種經書。沛國的相陳圭和太尉黃琬都曾征召他去當官,但華佗性子高傲,不肯去。華佗不但善于醫治他人,自己也很擅長養生,到年過半百的時候看上去還像青少年,時人十分驚訝,將他稱為仙人。
而華佗治病的水平也完全可以用出神入化來形容。他配制湯藥時往往不需要那么多復雜的成分,只需要幾味藥就足夠了。并且也不需要用稱來稱量,因為所需的藥量他都心中有數,因此在診斷完了之后就可以直接配藥給病人喝,并告訴病人服藥的各種注意事項。病人將華佗給的藥喝完之后,身體也就基本痊愈了。
如果需要針灸,華佗也不用扎那么多穴位,往往只需要扎一兩個穴位,不需要太長時間就可以解決問題。他在扎的時候會問病人某處有沒有感覺,當病人說有感覺的時候,華佗便會把針拔出,病痛很快就痊愈了。
而如果湯藥和針灸都解決不了問題,華佗還可以做手術。他自己配制了一種“麻沸散”,病人喝下后就像昏死過去一樣,毫無知覺了。于是華佗就開刀將感染的部分清理好,再進行縫合。病人四五天之內就不再感到疼痛了,等到一個月之后,傷口就也復原了。
這些是對華佗整體醫術的描述,而對于其具體的治病事例,《后漢書》和《三國志》中也都有詳細的記載。可能是因為華佗給許多名人治過病,所以史書對他的事跡記載較多。
當時有一個郡守找華佗看病,華佗看完后認為他的病要靠發怒才能治好。于是華佗先是暗中對郡守的兒子囑咐了一番,之后說這個郡守的病要很多錢才能治。
郡守信以為真,便給了華佗很多錢讓他治療。但華佗卻一再拖延,就是不給治,最后甚至不辭而別,還留下一封信嘲諷這個郡守。郡守被氣得不行,便派人追捕華佗,要把他殺了,但郡守的兒子卻暗中囑咐這些人不要去追。郡守見大家都不聽自己的,沒人去追華佗,更加憤怒了,結果在極度憤怒之下吐出了幾升黑血,竟然真的痊愈了。
有一次華佗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咽喉堵塞,想吃東西卻吃不下。華佗就對他說:“我過來的路上旁邊有家賣餅的人,他們家有蒜泥和很酸的醋,你去找他們買三升來喝,病自然就好了。”此人照做之后,果然吐出來一條蛇,病也好了。
他把蛇掛在車邊,想要到華佗家去當面拜謝。此時華佗還沒有回家,他的兩個孩子在門口玩耍,看見此人后就互相說道:“這位客人的車邊掛著東西,肯定是遇到我們父親了。”此人走進華佗家里,發現里面竟然掛著數十條蛇,看來都是跟他患了一樣的病最后被華佗治好的,因此十分驚奇。
又有一次,一個叫頓子獻的督郵得了病,本來已經好了,但華佗探視之后說:“你的身體還很虛弱,病其實還沒好。你這段時間千萬不要行房事,如果行房事的話必死,死的時候舌頭會吐出來幾寸。”但不久后頓子獻的妻子來探望他,頓子獻還是沒忍住行了房事,果然死了,死時的狀況就如華佗當初所描述的一般。
又有一個叫梅平的軍吏得病了,辭官回家。當時他離家還有二百里,暫住在一個親戚家中。華佗正好遇見他,就對他說:“你要是早點遇到我,那就還有的救,不至于到這個地步。現在你的病已經無藥可救了,趕快回家去吧,這樣你還來得及和你家人見一面,因為你過五天就要死了。”當時華佗已經有了些名氣,梅平便趕緊回家,果然在五天后就死了,因為華佗的叮囑,他才得以在死前見到家人。
郡守府中的兩個官吏——倪尋,李延同時發燒了,兩人都頭痛難忍,病癥基本相同,都來找華佗看病。華佗說:“倪尋應當通過小便的方式把熱排出來,而李延則應該發汗。”有人問華佗,這兩人得的不是一樣的病嗎,為什么治療方式不同?華佗說:“他們的病看起來相似,但本質不同。倪尋是外實癥,李延是內實癥,因此應該用不同的方式治療。”華佗隨后給兩人開了不同的藥,兩人果然第二天就痊愈了。
類似的傳奇故事還有很多,中國歷史上不缺乏傳奇故事,但像華佗這樣能進入正史的傳奇故事并不多,由此可見華佗在歷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后漢書》雖然盛贊了華佗的醫術,但對華佗的性格評價也十分簡潔明了:“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這句話可能有些難以理解,我們分開解釋。
“為人性惡”說的是華佗的性格不太好,恃才傲物,常常看不起他人,別人往往難以跟他相處。“難得意”說的是華佗的處境,他盡管醫術高超,卻一直不太得志,因此常常悶悶不樂,總覺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沒了。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想起開頭對華佗的描述,陳圭和黃琬不都曾征召華佗去當官嗎?是華佗自己拒絕了,怎么又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呢?結合后面對華佗的記載,我們可以大概判斷出,華佗其實是一個醉心于仕途,對當官有著很大執念的人。可能是因為陳圭和黃琬給他的官職不夠高,所以才拒絕的,他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高的官職。
而接下來的“恥以醫見業”就說明了華佗如此郁悶的真實原因,可能也打破了很多人對華佗的傳統印象。“恥以醫見業”意思就是華佗以當醫生為恥辱,不愿意接受自己醫生的身份。如果對華佗說他是名醫,他可能還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華佗作為神醫還如此討厭醫生的身份呢?
這就要提及當時的一個傳統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學,以及讀書人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漸漸形成了“士農工商”的秩序。在當時,讀書當官成為了各行各業人們的最高追求,甚至唯一追求。即便是優秀的工匠和富商巨賈,都更愿意讓后代去讀書,將來成為“士人”,好擺脫自己原來的身份。
醫學也是一樣,現在醫生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但在當時則被視為“賤業”,往往是讀書不行的人才會去學醫。華佗也是這么認為,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士人”,擠進官員的行列,而不是當一個“低賤”的醫生。
對此《三國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也就是說華佗本來也是想讀書當個士人的,最后卻沒能當官,只是當了個醫生,因此十分后悔。華佗原本是把醫生當“副業”的,副業都能如此出色,可見華佗確實是個天才。
從以上的記載也能看出,華佗行醫是比較隨意的,率性而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這種風格與他高傲,不愿受拘束,卻又熱衷于當官的矛盾想法結合起來,最終把華佗帶向了死亡的結局。他曾預判過許多病人的死亡,卻從未預料到自己的死亡方式。
其實曹操本來也是看中華佗的,《三國志》記載:“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太祖”就是魏國后來對曹操的尊稱,當時曹操苦于頭風病,十分痛苦,便招來華佗為自己治病,每次頭風發作都要找華佗。華佗只要針灸鬲俞穴,曹操很快就能痊愈。
看到華佗的醫術如此高超,總能治好自己的病,曹操就覺得這么好的醫生可不能放走了,應該留他在身邊,一直為自己看病,這樣自己的身體肯定就沒問題了。
曹操有頭風病,本來應該靜養,好好休息,但他忙于國事,又怎能停得下來?結果病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曹操就請華佗當他的私人醫生,專門為自己看病。華佗卻說:“這個病一時難以治好,需要不斷進行治療,才能延續一些壽命。”之后又對曹操說自己得到了家書,思鄉心切,請曹操給他放個假,讓他回家看看。曹操此時也很尊重華佗,就同意了。
然而華佗竟然就這么一去不返,過了假期的時間后也不回來,曹操派人問他,他就推脫說自己的妻子病了,沒法回來。曹操被疾病折磨得十分痛苦,身邊又沒有得力的醫生,多次寫信給華佗,請他過來給自己治病,華佗就是不肯過來。曹操沒辦法,又派當地官員去詢問,華佗不想這么被人使喚來使喚去,還是不肯上路,自稱自己的妻子病得太重,沒法離開。
曹操很生氣,雖然他此時只是丞相,但實際上就是最高統治者,華佗卻這么三番五次的拒絕自己,實在太不給面子了。而且華佗離開前是承諾了回來的時間的,現在卻屢屢拖延,一次次違背承諾。即便是普通人,面對如此不講誠信的人也會憤怒,更何況是曹操呢?
于是曹操派人去華佗家查看,如果華佗的妻子是真的病了,就赦免他的罪過,給他延長假期,再給他四十斛小豆。如果華佗在說謊,就讓派去的人把他抓起來。結果派去的人發現華佗的妻子根本沒病,華佗果然在說謊,便把華佗抓了回來。曹操得知華佗一直在騙他,十分生氣,便下令把華佗關進監獄。
此時荀彧勸諫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關系著許多人的生命,不應該就這樣殺了啊,您應該赦免他。”
但曹操此時已被憤怒沖昏了頭腦:“用不著擔心這個,天下難道還沒有這種鼠輩嗎?”便下令嚴刑拷打華佗。
之后就發生了開頭的一幕,最終華佗沒有找到托付的對象,只得把醫書燒掉了,這卷醫書也就此失傳,華佗本人不久后也死了。不過要注意的是,失傳的只是這卷醫書而已,華佗的醫學成果可不止這一點。《后漢書》記載,廣陵吳普、彭城樊阿都曾向華佗學醫,他們按照華佗給的強身健體的方法來做,都十分長壽。華佗還留下了幾部醫書,但可惜的是雖然此時沒有失傳,但在后來的長期戰亂中還是失傳了。
華佗死后,曹操還是經常受頭風困擾,十分痛苦,但他并沒有后悔,對旁人說:“我知道華佗能治好這病。但華佗這小子有意拖延我的病,就不想根治,想靠著不斷為我治病來抬高自己的地位。就算我不殺他,他也不會為我去除這病根的。”直到曹操的小兒子“倉舒”,也就是曹沖病逝,曹操才嘆息說:“我后悔殺了華佗,結果讓我兒子就這么病死了啊!”
從以上記載我們其實就能看出,曹操后悔的并不是沒讓華佗治好自己的病,只是后悔自己的兒子因為沒有華佗醫治而去世了,這里曹操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至于華佗提出要實行“開顱手術”來“根治”曹操的頭風,從而為曹操所忌憚,導致自己被殺的說法,《后漢書》及《三國志》中均未記載。很可能是后世為抹黑曹操而杜撰,后來被收入《三國演義》。歷史上華佗被殺的原因,應該就是一直糊弄曹操,最終引發了曹操的怒火。
那么華佗為什么要這么一直吊著曹操,屢次欺騙他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就是他自恃清高,不愿意被曹操約束住,就想一直這么自由散漫地生活下去。第二種就是曹操所說,想要有意拖延曹操的病,等著曹操開出更高的籌碼,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但不論是哪種可能,他敢于如此欺騙曹操,就必然要付出代價。
《三國志》明確記載:“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對華佗已經相當寬容了。即便在“大怒”的情況下,也沒有直接把華佗抓起來,而是先派人檢查。如果華佗之前說的妻子病了的事情是真的,曹操也就寬恕華佗了,不再計較他屢屢失約的事情,反而還要賞賜他,延長他的假期。結果發現華佗一直以來都在騙他,曹操的憤怒可想而知,所以說華佗屬實是自食其果。
而看到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歷史上曹操為什么要殺華佗了。華佗本來性子高傲也就罷了,要是能夠信守承諾,忠實履行與曹操的約定,也不至于被曹操所殺。但他先是違背承諾,在假期過了之后還不回來,后來更是在曹操最痛苦的時候多次拒絕曹操。曹操每天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唯一一個能救他的人卻還是這種態度,大家可以代入一下曹操,就能明白他有多憤怒了。讓更讓他憤怒的是華佗長期用來以來敷衍他的理由還是假的,根本不存在,這就更讓曹操憤怒了。
遭到這種對待,即便是普通人,恐怕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憤怒,更何況是曹操。他本就不是多仁慈善良的人,一直以來容忍華佗只是因為敬重他的才學。但發現華佗竟然如此糊弄欺騙自己,曹操也就忍不了了:華佗才學再高,不能為我所用,那又有什么用?這正是他對荀彧說:“天下當無此鼠輩耶?”的原因。
可嘆華佗天縱奇才,最終卻死于非命,與東漢時期的另一位名醫張仲景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許,一生堂堂正正,以當醫生為傲,好好治病救人,對于華佗而言是更好的選擇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