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古裝劇中,里面的男子通常留著飄逸又濃密的胡須,顯得風度翩翩。或是在戲曲、壁畫乃至正史里,對古代男子的描述幾乎都是人人一把美須。
像五綹長髯的關云長,虎須倒豎的張翼德。
那么古代男子為何普遍留長胡須,難道是因為沒有剃須刀嗎?
其實,剃須刀并不是現代才發明的工具,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功能豐富的“青銅削”,至東漢,鐵剃刀便已出現,到南朝剃面修容已成為一種職業,如《清明上河圖》里就有刮臉的場景。
明清時期,剃頭匠甚至走街串巷,修面服務并不稀奇,可見剃須工具并不是主要原因。
先從古代文化觀念上來看,胡須被賦予了極高的象征意義。
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受儒家思想影響深,胡須作為身體毛發的一部分,人們對其“關愛有加”。
而剃掉胡須被視為不孝之舉,違背了傳統道德,這種觀念深入人心,使得男子們自然而然地將留胡須當作遵循孝道的體現,不能輕易剃除。
漢代詩歌《陌上桑》里提到:“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說的是過往行人見到羅敷,都放下擔子捋起自己的胡須。
可見在漢代,留胡須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且如滿清時期的辮子一樣,是人們面部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漢時期,有一種刑罰叫做“耐刑”,何為耐刑?就是將罪犯的胡須頭發剃掉,以達到羞辱的目的。
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妻悍,夫毆治之,決其耳,若折肢指膚體,問夫何論?當耐。”
說的是有一戶家里妻子彪悍,丈夫氣不過便家暴了妻子,結果用力過度使其耳朵與四肢受傷,于是男子就被處以了耐刑!
再者,胡須在古代還是男子成熟與身份地位的標志。在古人眼中,胡須濃密且修長代表著男子發育成熟,擁有陽剛之氣。
如古代醫書《素問》稱“發為血之余,腎其華在發”,認為須發的多少由腎臟決定,因此在古代,古人用“須眉”來代指男子。
而俗語常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面白無須”也作為貶義詞,用來形容那些不可靠、不可交的男子。
再如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對劉邦的描述:“高祖隆準龍顏美須,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更是將胡須與皇權聯系起來,人們稱之為“龍須”,代表著權力與權威。
當然,剃須工具也占一部分原因。古代雖有剃須工具,但遠沒有如今的電動工具便捷。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用燧石、蚌殼等磨制成刀片用以剃須,往后,青銅或鐵制的剃刀才相繼問世。然而,這些工具的制作工藝相對復雜且價格昂貴,普通百姓難以擁有。
而且,用這些工具剃須還需要一定技巧,弄不好便劃傷皮膚,相比之下,留著胡須稍作打理更為簡單方便,這也是對胡須而言的另一種選擇。
到了近代,滿清的發辮和長袍馬褂被視為愚昧、落后的象征,“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開始動搖。
同時,方便又鋒利的剃須刀相繼進入普通老百姓的視野,剃須變得又快又簡單,加上審美觀念的轉變,胡須和衛生聯系起來,成為清潔面部的累贅,干脆一刀剃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