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貝葉經,是世界古文獻中最珍貴的原始資料之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布達拉宮是我國現存梵文貝葉經最多的地方。但由于年代久遠、材質特殊,怎樣保護修復脆弱的貝葉經,是公認的難題,國內外都沒有成熟的經驗可考。不過,那里的“文物醫生”卻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修復妙招。
曬干混有植物根莖的泥塊造房子?這種我國新疆地區現在還能見到的房屋建筑技術,在烏茲別克斯坦找到了“好朋友”。兩年來,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與烏茲別克斯坦鐵爾梅茲國立大學、鐵爾梅茲考古博物館 組成聯合考古隊,在蘇爾漢河流域 開展多學科考察,調查遺址47處。近日,聯合考古隊在班迪漢2號遺址取得重大進展,為揭示中亞南部早期鐵器時代古城邦的歷史風貌提供了關鍵實證。
半個世紀前,一支由八千余件陶俑組成的“地下軍團”經由考古被發現,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兩千多年前,他們曾鮮衣怒馬,面目如生。不過,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他們,大多已褪盡色彩。世界性難題“秦俑彩繪保護”,如今闖過了多少難關?“文物新生”,走進兵馬俑的色彩世界。
彩繪保護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兩千年前“他們”最初的模樣。而更為人驚嘆的是兵馬俑“千人千面”的獨特魅力。綠面跪射俑,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面部涂著粉綠色彩繪的兵馬俑。《集古錄》帶我們近距離認識“他”。
看看新聞記者: 毛睿 王崢 胡蘇
編輯: 嚴相莉 阮麗
責編: 嚴相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