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一桌好菜下肚,滿足感爆棚。但很多人不知道,美餐之后,身體內部正經歷著一場看不見的血糖過山車。特別是對于血糖調節能力下降的朋友來說,餐后那蹭蹭往上漲的血糖,可不是小事,它埋藏著比想象中更大的健康隱患。
早相分泌受損后,餐后高血糖帶來連環暴擊
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得可怕。就拿心血管來說,每一次血糖升高,都在一點點損傷血管內壁1。研究發現,餐后高血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系,比空腹高血糖還要密切2。餐后高血糖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并發癥的風險,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增幅超過4mmol/L時,患者因疾病死亡的風險至少會增加一倍,心臟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等一堆并發癥都跟著找上門來3!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餐后高血糖呢?正常情況下,我們吃完飯,身體里的胰島素分泌是有規律的4。飯后半小時左右,胰島素會出現一個分泌高峰,也就是早相分泌,這時候胰島素大量分泌,能及時把升高的血糖降下來5。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早相分泌出了問題,飯后不能及時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這樣一來,餐后血糖就會快速上升,血糖波動也變大5。更要注意的是,血糖忽高忽低比持續性高血糖對胰島β細胞的傷害更大,會讓胰島功能越來越弱5。
早相分泌掉鏈子的元兇:血糖監測員罷工!
早相胰島素分泌損傷由很多因素導致,其中葡萄糖激酶(GK)表達減少和活性降低是關鍵之一。GK在身體里分布很廣,胰島細胞、肝細胞里有,下丘腦、垂體、腸道這些地方也有,它就像一個“血糖監測員”,專門負責感知血糖變化6。血糖升高的時候,各個調糖器官會協同工作,胰島β細胞里的GK會促進胰島素分泌;肝細胞里的GK會促進肝糖原合成;胰島α細胞里的GK能抑制胰高糖素釋放,讓血糖回到正常水平7。
可惜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GK往往不太給力。研究發現,一些患者的胰島細胞和肝細胞里的GK表達量比正常人少了差不多40%,肝細胞里的GK活性更是下降了50%8。GK不好好工作,身體就沒辦法及時發現血糖升高,也就沒辦法讓早相胰島素及時分泌出來,胰島素分泌的高峰往后推遲,餐后血糖自然就不好控制。
GKA精準修復,餐后血糖重回正軌
發現胰島素早相分泌有問題,也別太擔心,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能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GKA可以作用于胰島、腸道、肝臟等核心調糖器官的GK靶點,一方面修復GK的功能,另一方面讓GK能穩定工作,讓2型糖尿病患者重新恢復對血糖變化的感知能力。
2022年新獲批上市的GKA類藥物多格列艾汀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患者使用多格列艾汀24周后,代表胰島素早相分泌功能的胰島素生成指數(IGI30min)增加明顯,反映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指標顯著改善,而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就沒有這種效果9-10。也就是說,多格列艾汀能改善患者的早相胰島素分泌,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減少血糖波動,幫助患者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8。
動物實驗還發現,多格列艾汀能增加胰島素陽性細胞數量,修復胰島β細胞功能11。在針對剛開始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二甲雙胍效果不好的患者的兩項大型臨床試驗里,多格列艾汀都能明顯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的評估指標(HOMA2-β),給糖尿病治療提供了新方法12-13。
餐后血糖升高這件事,看著普通,背后其實藏著復雜的機理。多格列艾汀這類新藥的出現,給控制血糖帶來了新希望。此外,糖尿病患者日常需注重清淡飲食管理,并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以此實現血糖的有效調控,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本文僅用于疾病教育,任何疑問請咨詢醫療衛生專業人士,請謹遵醫囑用藥。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13(4):317-411.
Yang Z, et al.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13, 121(6):372-4.
母義明等.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05):385-392.
王琛,洪天配.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7, 15(8):2.
高妍.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1. 19(5): 384-386.
趙紫楠, 史琛, 胡欣, 等.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24, 44(03):245-250.
Matschinsky FM, Wilson DF. Front Physiol, 2019, 10:148-163.
朱大龍,等.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3, 15(8): 703-706.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監局批準多格列艾汀片上市.2022,10,08. 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yaowen/ypjgyw/20221008202210081.html
Feng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26(2):745-753.
Wang P, et al. J Diabetes Res, 2017, 2017: 5812607.
Yang W, Zhu D, Gan S, et al. Nat Med, 2022, 28(5): 974?981.
Zhu, D., Li, X., Ma, J. et al. Nat Med 28, 965–973 (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