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居民急難愁盼過程中,針對解難所需周期較長,重答復、輕落實的情況,該怎么應對?老舊小區、商品房小區以及復合型街區的居民、經營主體,對美好社區的需求、愿景不同,參與意愿度有差異,如何找到這些居民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社區治理提煉工作法的過程中,怎樣既保留本社區的治理特色,又能歸結匹配不同社區的底層邏輯?
在18日舉行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理論與基層實踐對話交流活動上,基層治理者拋出現實之問——怎么在城市治理中用好全過程人民民主?
“城市治理跟全過程人民民主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城市工作無論在理念、原則、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大量運用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專家回復得精辟,但理論講得再多,不如把事情辦好。所謂治理就是要解決問題,各方形成合力為老百姓辦實事,追求政府對民意需求的高度回應。
據悉,此次對話交流是理潤申城·長寧 | 理響長寧理論宣傳項目中的首場活動。“理響長寧”不僅是該區理論宣傳的創新,更是對實干的有效指引。
“日用而不覺”
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哪兒”?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啟一語道破——“日用而不覺”
無論事關城市發展的公共決策還是老百姓的滿意度,“今年出臺的營商環境行動方案8.0版中,夯實街鎮營商底座部分的內容就出于學者研究。學者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問卷座談,吸納各方面意見,形成建議資政提交給市委市政府”。汪仲啟說,沒有一項公共決策是決策者“拍腦袋”想出來,其背后的生產機制就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
又比如“12345”機制,“過去基層遇到問題、困難是一層一層往上報。12345是市政府的平臺,接單電話后往下派工單,改變了信息流,驅動基層進行回應。該機制雖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從治理創新而言,我們看到了民意表達的渠道”。他說,這項制度還成為了他在美國哈佛大學分享的經驗之談。
這種渠道正越來越豐富。如人民建議征集、社區提案制度,街區規劃就是做的社區提案、基層立法聯系點等都是渠道,“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在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覺。我們公共權利的運作實際上正按照這個方式推動”。
不僅有收集民意的群眾路線,更有資源投入公共服務。汪仲啟解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把事情甩出去,讓社會自負盈虧、自己管自己,而是政府通過投入改善民生,設立發現問題和訴求回應的機制,通過黨建引領實現共治、協同。”
民意有了表達渠道,也要被有效吸納。上海市政治學會名譽會長、復旦大學教授桑玉成認為,比如對于人大代表而言,要把老百姓不同的想法整合成最大公約數再去表達,同時表達者要用一種正確規范的語言闡釋,才能讓‘民意’進入政治過程。
歸結工作法,不如探索“空白領域”
“基層是非常復雜的治理場景,工作很難做。”專家的一番話,獲得在場社區治理者的共鳴。
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中的實踐各有創新、各有成效,也因此讓不少社區治理者有了提煉“工作法”,豐沛理論實踐意義的良好愿景。
新涇鎮綠八居民區書記劉觀錫說,自己根據社區情況總結出了治理工作法,但推廣到其他社區,遭遇水土不服。基層理論創新該怎么兼顧因地制宜和普遍價值?
所謂提煉“工作法”有時候是基層迫于創新壓力的結果,汪仲啟認為:“基層治理沒有那么多工作法,但有很多鮮活的案例,我們更應從具體案例中琢磨辦事方法。”他進一步解釋,黃浦區的“三會制度”是目前而言,極具代表性的工作法。
所謂“三會制度”,即在基層社區由居委會唱主角,通過“協調會”來解決居民區的利益性矛盾,通過“聽證會”使政府所辦的為民實事與百姓所盼相一致,通過“評議會”讓政府在社區的延伸機構及企事業單位眼睛向下、對百姓負責。目前,這個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三會制度”已經走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并寫入了居委會組織法。
汪仲啟說,社區主要有四個主體,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四個主體本身有各自的議事規則。“《居委會組織法》修改后,我相信會有很多關于居委會的議事規則的細則出來。這些法定動作之外,治理難度體現在如何共治、協同,這是共性之難。而‘三會制度’是能夠跨越主題的通用工作法,因此社區并不見得要‘重復’創新工作法,不妨在空白領域加強探索,比如業委會如何規范化建設。”
原標題:《“市民熱線”如何成為在哈佛分享的經驗之談?》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張曉鳴
來源:作者:文匯報 蘇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