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以為特朗普會對俄羅斯更加強硬,畢竟他剛威脅要征收100%的關稅。
可是話說回來,就在幾天后,當記者問是否支持烏克蘭打擊莫斯科時,特朗普卻明確表示"不,我們不會這么做"。
這種前后矛盾的變臉戲意味著什么?普京的憤怒背后又藏著怎樣的戰略算盤?
11天內,特朗普的驚天變臉讓普京徹底看清了美國
11天,對于國際政治來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里,特朗普的對俄政策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讓全世界都看懵了。
7月4日,特朗普在電話中詢問澤連斯基:"若美國提供武器,你能打到莫斯科嗎?能打到圣彼得堡嗎?"澤連斯基當時的回答很肯定:有能力,只要武器到位。
這通話顯示特朗普正在考慮升級援助來施壓俄羅斯。
然而,7月15日的記者會上,同樣的問題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記者問及澤連斯基是否應該襲擊俄羅斯首都時,特朗普給出了明確回應:"不,我們不會這么做。"
估計在場的記者也有點懵,畢竟前不久特朗普還在私下詢問打擊能力,現在卻公開表態禁止。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讓外界對美國政策的可信度產生了質疑。
更讓人玩味的是,特朗普團隊隨后的澄清。白宮發言人表示,報道此事的《金融時報》斷章取義,曲解了總統的意思。但無論美媒是否別有用心,有一件事算是藏不住了。
特朗普對于俄羅斯的態度并不如看上去那么強硬,所謂的"50天最后通牒",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
這種表里不一的做法,在普京眼里就是典型的色厲內荏。
俄羅斯媒體很快就抓住了這個把柄,報道稱普京對特朗普的反復不以為然。在普京看來,這種變臉恰恰暴露了美國的猶豫和底氣不足。
被看穿的紙老虎:特朗普的虛張聲勢為何反而激怒了普京
普京的憤怒不是沒有道理的。從表面上看,特朗普的50天期限和100%關稅威脅聽起來很唬人。但細看之下,這些威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雷聲大,雨點小。
首先,在上一任拜登政府執政期間,美歐還維持著表面的步調一致。對俄羅斯能用的制裁手段基本用了個遍,但俄羅斯崩潰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不僅沒倒,俄羅斯去年GDP還漲了4%以上。軍工開足馬力生產,帶活了工廠;軍人工資和撫恤金發下去,老百姓有錢消費。
石油天然氣掉頭就賣給亞洲,鈔票照樣賺得盆滿缽滿。這種經濟韌性讓西方的制裁變成了撓癢癢。其實美國想要從經濟上"打痛"俄羅斯,還是有很多辦法的。可特朗普干嘛非得等50天?
這種伎倆特朗普曾多次使用過,經典套路就是先擺出一個足夠唬人的威脅。之后給出一個寬限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對強硬者多做讓步,對軟弱者步步緊逼。
俄羅斯和美國打了這么多年交道,太懂特朗普這套"極限施壓"的談判術了。這50天,就是特朗普給自己留的臺階,指望嚇唬普京過來談判。
但很可能最后會弄巧成拙。普京這人,從他的過往看,一直是強硬派。2014年吞并克里米亞,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這些事兒都顯示他不會輕易讓步。
現在戰場上俄羅斯占上風,烏克蘭的反攻沒啥進展,俄羅斯軍隊一步步推進。為什么要在特朗普的壓力下低頭呢?更何況,特朗普的威脅里充滿了虛張聲勢的味道。
一邊威脅制裁,一邊又不敢給烏克蘭真正有威脅的武器。這種處處留有余地的"強硬",在普京眼里就是紙老虎。
60年前的古巴危機vs今天的烏克蘭紅線:美國為何總在關鍵時刻眨眼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又不完全重復。60年前的古巴導彈危機,也是一場關于紅線的博弈。當時的肯尼迪政府面臨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威脅,最終選擇了海上封鎖而非直接軍事打擊。
這種克制的背后,是對核戰爭風險的理性恐懼。今天的烏克蘭沖突,特朗普面臨著類似的兩難。支持烏克蘭打擊俄羅斯本土,可能引發不可控的升級。
不支持,則顯得美國缺乏決心和威懾力??夏岬袭斈甑倪x擇是通過私下渠道與蘇聯達成妥協,避免了直接沖突。
特朗普的選擇是公開變臉,從"能打嗎"到"別打",這種處理方式顯然缺乏技巧。更重要的是,60年前美國還是絕對的超級大國,蘇聯雖強但整體實力仍有差距。
今天的世界已經是多極格局,美國雖然依然強大,但已不能一手遮天。俄羅斯在這三年的沖突中,不僅沒有被制裁壓垮,反而找到了新的生存模式。
與中國、印度等國的能源貿易,讓俄羅斯有了抵御西方制裁的底氣。軍工產業的快速發展,更是讓普京看到了戰爭經濟的潛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威脅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特朗普的反復變臉,實際上暴露了美國在多極世界中的不適應。冷戰結束后的30年里,美國習慣了說一不二的日子。現在面對不買賬的對手,傳統的"胡蘿卜加大棒"策略開始失效。
古巴導彈危機時,美蘇雙方都有克制,最終達成了體面的妥協。今天的烏克蘭沖突,各方的算盤不同,妥協的空間越來越小。
普京看穿了美國的虛實,自然不會輕易讓步。特朗普的威脅越是虛張聲勢,普京的態度就越是強硬。這種惡性循環,讓和平談判變得更加遙遠。
歷史告訴我們,大國博弈中最重要的不是威脅的力度,而是承諾的可信度。特朗普的變臉,恰恰損害了美國政策的可信度。
50天最后通牒變成了笑話:誰在這場耐心游戲中笑到最后
時間是這場博弈中最關鍵的因素。特朗普給出的50天期限,原本是想制造緊迫感,逼迫俄羅斯就范。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期限更像是給自己挖了個坑。
8月底到了,如果俄羅斯依然不妥協,特朗普又該如何收場?真的要實施100%關稅嗎?那樣的話,受傷的不僅是俄羅斯,還有美國的盟友。更麻煩的是,烏克蘭這邊也不聽話。
澤連斯基政府很清楚,現在?;鸬扔谡J輸,只要西方軍援不斷,就得咬牙扛下去。烏克蘭議會剛剛批準戰時狀態延長90天,擺明了要繼續打下去。
這讓特朗普的反復變臉顯得比較尷尬。萬一50天期限到了,俄羅斯宣布?;?,烏克蘭卻接著打,美國又該如何自處呢?
這恰恰暴露了一個殘酷現實:美國既不能逼普京上談判桌按美國條件投降。也不能命令澤連斯基立刻停火認輸。所謂的"領導力"成了自說自話,還暴露了美國的"空心影響力"。
俄羅斯現在戰場上掌握著主動權,烏軍反攻乏力,俄軍正一步步攻城略地。停火對俄方來說根本不切實際。
普京開出的?;饤l件也能看出端倪:要求烏克蘭永久中立、承認俄占土地、去軍事化等。擺明了就是"勝利者條款"。
說白了,只要戰場上俄軍還能推進,手里籌碼就會不斷增加。普京怎么可能在特朗普虛張聲勢的威脅下自砍價碼?俄方只會覺得:打下去,更有利。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場沖突已經不僅僅是俄烏之間的軍事對抗。它更像是新舊國際秩序的一次較量。美國代表的是二戰后建立的西方主導秩序,俄羅斯代表的是挑戰這一秩序的力量。
中國、印度等國的態度,更是讓這場博弈變得復雜。特朗普的政策反復,恰恰給了這些國家更多的戰略選擇空間。
在這種大背景下,50天的期限顯得如此蒼白。真正的較量可能要持續數年甚至更長時間。誰能在這場耐心游戲中笑到最后,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政策的可信度比威脅的力度更重要。特朗普的變臉戲,已經讓美國在這方面丟了不少分。
結語
特朗普的變臉戲不是策略失誤,而是多極世界中美國影響力邊界的真實寫照。
未來的國際關系將更加依賴多方博弈與妥協,單方面發號施令的時代正在落幕。
面對這樣的大國明爭暗斗,你覺得小國應該如何在夾縫中尋求最大生存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