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為保護隱私,文中案例均隱去個人信息且經過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英國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說:“孩子要成為獨立的成年人,必須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完成這段成長之路”。
作為客體關系流派的重要代表,青春期也被溫尼科特視為第二次分離—個體化(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從與父母的情感融合狀態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自我又能保持健康情感聯結的心理發展過程)的過程。
在之前,我對這句話停留在理解層面,沒有太多的感受。
昨天接孩子上游泳課回來,在市場買東西時和兒子聊了幾句。
兒子說:“學習很累。”
“學習本來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為什么玩游戲不累呢?”我反問。
兒子急忙解釋:“玩游戲也累,時間長了脖子疼。”
“好吧,在假期里,上午做預習,晚上記得讀書。”我給孩子布置著假期的任務。
一聲極其不情愿的“嗯~~~”讓我有點生氣。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感受到了溫尼科特這句話里包含的感受。
作為一名父親,或者說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能忍受孩子的攻擊性表達。
親子關系中的攻擊性,每一位父母的感受都不相同,并不一定是孩子對你做出了語言上的不敬或肢體攻擊,但基本上會有一個共識:當父母感受到孩子的“不聽話”時,絕大多數父母會感受到被攻擊。
這才是造成青春期溝通不暢的根本原因。
就“父母被攻擊的感受”,如果要溯源的話,從心理動力學角度有以下幾種解釋:
1、如果父母無法耐受孩子的攻擊性,可能反映為不能給孩子提供“足夠好的,支持性環境”,導致孩子的攻擊性無法被整合,反而以破壞性方式呈現。
例如:父母將孩子的獨立探索行為視為“叛逆”并壓制,孩子可能會通過更激烈的攻擊性行為(逃學、撒謊、破壞規則)尋求自我邊界。
2、父母無法允許孩子通過自身興趣探索來尋找自我認同的身份角色(如cosplay、游戲等學習之外的探索),孩子可能會通過攻擊性行為,刻意反抗權威,來補償未被滿足的探索需求。
3、父母親的焦慮投射,例如,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父母會產生難以察覺的“死亡焦慮”或是在事業方面的無能感。
當父母將這些焦慮投射給孩子的時候,通常表現為“為你好”,這種做法也容易 引起孩子的反感與反抗,形成:焦慮投射—孩子表達攻擊性—父母無法耐受—孩子攻擊性增強—父母更無法耐受的惡性循環。
4、父母未能覺察到孩子已經長大,而且產生了更強烈的要長大、要獨立的精神需求,仍然期待孩子像小時候一樣聽話,與孩子當下的心理需求產生了沖突。
例如: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能事事聽自己的安排,稍有不順就認為是叛逆。
5、父母在孩子眼里通常是被高度理想化的形象,如果父母無法耐受孩子的攻擊性,可能會令孩子心中的“理想化客體”破滅,孩子的攻擊性表達,孩子可能通過攻擊性表達失望。
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保持比較好的溝通狀態,想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動態,那么父母必須要學會耐受孩子的攻擊性表達。
有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1、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就像你自己現在也不愿意再接受父母的各種安排一樣,允許孩子有獨立的念頭和語言行為的表達。
2、父母需要認真覺察自己:
①焦慮:自己是否因為工作、晉升、收入、大環境而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本質上是對自己前途的擔憂而對孩子的投射,并不是真實的情況。
②無能感:在社會比較中,自己常常感覺不如他人,而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為孩子兜底,由此,將焦慮投射給孩子,但孩子通常對于未來是沒有概念的。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更直白地說:孩子自己還在琢磨“我是誰?未來怎么辦?”父母沒有起到導航的作用,反而將未來的焦慮扔給孩子。
孩子只會通過攻擊性表達,掩蓋自己的無能。
③標準:因為父母有很多標準的評判,所以才對孩子的各種行為有了對與錯的評判。
比如孩子喜歡cosplay,這就是一種小眾的文化形式,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通過角色扮演,也能滿足一部分自戀的需求。
如果孩子能適度喜歡、參與,我不認為這有什么對錯之分。
我一個女同學,她家女兒喜歡cosplay。她不僅陪女兒全程參與漫展,還在孩子的慫恿下,自己也cos了一把。
她說:“一個小女孩,青春期了,十幾歲了,你真能管得住?還不如我陪她一起安全些。”
你看看,這個媽媽就很聰明,知道如何“順毛捋才能拿捏孩子”。
3、空間的疏離
當你能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應該在物理和心理兩方面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空間。
①物理空間:非請莫入!允許孩子有自己獨立、獨處的空間,而不是咄咄逼人,凡事非要問出個所以然。
有時候,孩子不知道在哪兒買表達;有時候,孩子是在用空間降低親子沖突的發生。
我曾接觸一個初三學生,他說:“每次我回屋,我媽就開始嘮叨不停,其實不想跟她吵架。”
②心理空間:承認孩子已經長大,承認孩子已經具備了部分成年人的功能。不再像對待小孩子一樣,事事安排好,事事做在前面,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唯一的原則是:沒有邀請,不幫忙!如果孩子邀請幫忙,也只是提供方向性的梳理,具體怎么做,要孩子自己思考。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我想自己來,以證明我已經長大,而不是你告訴我怎么做,就像是你嚼過的口香糖,一點味道也沒有。
結語: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父母能活下來”。這里的活下來,指的是能保持情緒平和,依然能實現父母功能,而不是在孩子的攻擊中感受到自體的破碎,產生報復性的行為。
部分圖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