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體檢,年年‘未見異常’,結果一查就是癌癥晚期!”,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的遭遇,讓無數人開始質疑:體檢機構到底是在“查病”還是“走過場”?
據九派新聞報道,2025年7月,張曉玲向媒體投訴,稱自己在愛康國賓連續體檢10年,從未被提示患癌風險,直到2024年更換機構后,才被查出右腎3.5cm×2.8cm的腫瘤,隨后確診腎癌骨轉移晚期。更令人震驚的是,她在愛康國賓的體檢報告上,雙腎長期顯示“未見明顯異常”,僅在2023年標注“右腎鈣化灶”,但醫生仍解讀為“無需處理,屬正常現象”。
張曉玲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來,愛康國賓多次被曝出誤診、漏檢、報告造假等問題:2023年,北京一位投訴人稱,在愛康國賓體檢3次均“無異常”,結果一個月后確診癌癥。2025年3月,上海愛康國賓因體檢報告遺漏檢查項目,被監管部門罰款2萬元。
愛康國賓對此的回應是:“癌癥發展有過程,可能當時技術無法檢測”。但醫學專家指出,3.5cm的腎腫瘤不可能短期內形成,若10年間定期檢查,理應能發現異常。
對比公立醫院,私立體檢機構的問題更為突出,部分私立機構使用低端設備,醫生流動性大,甚至存在“假醫生”現象。體檢套餐以“低價”吸引企業客戶,但實際檢查項目縮水,甚至樣本不檢測直接出報告。目前體檢行業缺乏統一標準,私立機構自查自糾,導致誤診、漏檢難追責。難怪網友吐槽:“公立醫院年年查出問題,私立機構永遠‘健康’。”
醫學專家強調,常規體檢≠癌癥篩查,許多癌癥需專項檢查才能發現,張曉玲的悲劇在于:她依賴的“癌胚抗原定量”血液檢測,對腎癌篩查價值有限,而愛康國賓未建議她做針對性超聲或CT。
愛康國賓的案例警示我們,體檢不是“保險”,而是“預警”。若機構只追求商業利益而非醫療質量,這樣的“體檢”,不如不做。那么我們還能相信體檢機構嗎?不是說否定一切,如果可以,優先三甲醫院體檢中心,設備、醫生資質更可靠。
張曉玲的維權仍在繼續,但她的病情已無法逆轉,希望此案能推動體檢行業整頓,讓“健康管理”不再淪為“商業游戲”。否則,下一個“10年漏檢”的受害者,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