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篇博士論文致謝感動了一眾網友。
據作者自述
他來自小山村
從小跟著父親下小煤窯挖煤
經過兩次高考
19歲考上了專科
一路專升本,考研,讀博
高中畢業后
為了繼續求學
同時減輕父母的負擔
每個寒暑假
他都在外打工掙錢
“上海電子廠的車床工
焦作化工廠建筑工地綁鋼筋
邯鄲高速公路鋪瀝青
晉城煤礦上扛炸藥
鄂爾多斯紅慶河煤礦干掘進
學校里的面食館、餃子店、各種炒菜館
提桶清桌子”
這篇致謝中
沒有華麗的辭藻
作者在每一段長長的感謝詞中
講述了自己艱苦
卻又無比充實的求學時光
在項目現場
在工地隧道
在每一個學習科研的關鍵節點
那個曾經的“挖煤小子”
始終心懷感恩、堅持前行
手握星火
走出了大山
也走過了別人眼中的至暗時刻
據其提供的證書顯示
2020年9月到2025年6月
他在北京工業大學全日制學習
修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
于2025年6月9日
取得工學博士學位
因工作性質特殊
這位博士婉拒了媒體采訪
不過,他回應道:
“現在生活很好
可轉載致謝以激勵同學”
網友紛紛留言鼓勵
好一個“男兒到死心如鐵”
“這誓言堅毅如你的目光!”
(致謝原文)
坦率地說,這位博士吃過的苦,多數人未必吃得下來。網友稱他是“最猛大丈夫”,是有道理的。不過,在我看來,這篇論文致謝觸動人心、啟迪心靈的價值,已遠遠超越了“勵志”的層面。
換言之,如果我們只以“吃苦”的視角來觀察他人的經歷,可能是一種資源浪費。畢竟,他在論文致謝部分想要表達的,是一種升華了的情志:以接受磨難的代價,換來和別人坐在同一間教室的機會;以不斷接受更好教育的模式,改變命運,改寫人生坐標。
人的經歷并不是一種“玄學”,但經歷本身涵蓋著學問、經驗和趣味。一個人唯有不斷感觸社會枝蔓,不斷接觸新知,不斷打通外界和內心,方能讓自己變得成熟,并真正覺察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就此而言,這位作者的經歷,也向更多的處在迷茫中的人發出了有益提醒:與其空想,不如去做實事;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專注于夢想。在迷茫中的摸索,可能會摔跤,可能會受傷,但絕不會讓一個人一無所獲。而顯然,這位作者的經歷無可復制,旁人也不必非得像他這樣做。奮斗的模式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外賣詩人”王計兵一邊趕路、一邊讀書和寫作的經歷,實際上也向人們展現了一篇無字勝有字的“論文”,而他在人生出彩之后所表達的感謝之意,何嘗不是一篇精彩的“論文致謝”?
來人世一遭,每個人都接到了書寫“論文”的任務。抓到“不咋樣的牌”甚至“一手爛牌”后,是灰心喪氣、隨大流,還是跳出固有的“牌局”、剪斷退路,在新的天地里重新證明人的潛力,是一大考驗。事實一再證明,所謂強者,所謂“最猛大丈夫”,不過是那些不肯向命運妥協的人。
作者向九派新聞展示其曾發布動態,“上了研究生就好啦,就不會有煩惱啦,研究生每個月都有500元的補助,一畢業礦上就要,老媽就不用再去工地做飯了。”“今天吃了人家一半橘子,以后不許吃了,要找機會買回給人家。吃飯時同學給我碗里挑的幾筷子面條的情誼都難還,水果這么貴,自己想吃的時候又舍不得,難免會自憐,萬萬不要自憐,要堅強啊老三,心思硬一點。”
7月16日,作者告訴九派新聞,對那些還在奮斗中的寒門學子,他建議大家:“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該做什么事情時,要果斷、堅決、講究策略地去干。迷茫和焦慮是沒有任何用的,思想先行,行動至上。在調查研究清楚現狀的基礎上,明確方向,死打硬拼去深耕,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對所處行業的判斷與認識,等待機會。當然這些有很多人做不到,還是少玩會兒手機,少和父母爭吵吧?!?/strong>
來源|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紅星新聞、瀟湘晨報、九派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