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獎狀,一本恩情簿,一盞凌晨四點的燈。
照亮了一個農村少年的642分奇跡。
2025年夏天,湖南益陽南縣麻河口鎮官正垸村。
18歲的周糠順正在伯父的早餐店里擦桌子。
手機突然震動,屏幕上跳出高考成績。
語文123分,數學139分,英語141分,理綜239分,總分642分。
店里瞬間炸開了鍋,伯父周建輝一把抱住侄子。
眼淚在滿是皺紋的臉上縱橫:“娃啊,成了!真成了!”
父親截肢、母親智力障礙、自己腸斷裂、腦震蕩。
周糠順難了十八歲的人生終于有起色了!
天崩開局,一個寒門學子的絕境求生
凌晨四點的南縣早餐店后廚。
18 歲的周糠順正蹲在油膩的灶臺邊刷題。
蒸包子的白霧裹著蔥花味漫過來,他用袖口蹭了蹭眼鏡上的水汽。
當城市里的同齡人在補習班刷題時,他要先幫伯父揉完五十斤面團。
當別人討論最新款學習機時,他的舊手機連查單詞都要蹭 WiFi。
別人的父母都是孩子的避風港。
可周糠順的父母卻連基本的自理都很難做到。
父親周建軍年輕時在工地摔斷了腿,右腿截肢,成了終身殘疾。
村里照顧他當保潔員,月收入680元,偶爾撿廢品補貼家用。
母親龔伏紅患有智力障礙,生活半自理,常年服藥控制病情。
家中的三間房是磚木結構的危房,墻皮斑駁、梁柱松動。
環顧四周,找不到一件能正常使用的家用電器。
僅有的耕地還是缺乏灌溉條件的旱地,收成全看天。
母親常年患病,每年的治療費要耗去數萬元。
就連孩子即將參加高考的關鍵時期,她還因病情加重住了院。
負責幫扶的村干部侯明遠提起這家人,總是帶著無力的嘆息:
“能申請的補貼政策我們都落實了,但家里的開支缺口實在太大,還是填不滿。”
可即便生活在這樣隨時可能被困境壓垮的家里。
那個尚未成年的少年,卻已經用行動詮釋著何為尊嚴。
他的父親腿有殘疾,卻每天拖著不便的身子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
“日子窮是沒辦法,但屋子不能臟。”
更難得的是,這家人自己活在風雨中,卻還想著為別人撐傘。
隔壁五保戶周奶奶常年受他們照顧,周糠順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幫她挑水掃地,周末還洗床單。
“奶奶說我媽小時候受過她照顧,現在該我們還了。”
少年說得理所當然。
命運的殘酷不止于此。
2015年,12歲的周糠順在小學課間意外從運糧車上跌落。
腸斷裂、腦震蕩,生命垂危。
“手術費要5萬。”
醫生的話像重錘砸下。父親拄拐挨家磕頭借錢。
一天只借到3000多元,不少是皺巴巴的10元、20元。
看著父親滲血的額頭和母親茫然的淚眼,病床上的周糠順做了一個驚人決。
自己寫求助信。
“尊敬的叔叔阿姨,我叫周糠順,今年12歲……
我想活下去,想長大照顧爸媽,求大家幫幫我?!?/p>
這封歪歪扭扭的求助信被老師發到網上,攪動了整個縣城。
學校師生捐了2萬多,村民你五十我一百地湊。
連撞傷他的學生家長也帶著積蓄來道歉。
一位陌生退休教師坐火車趕到醫院,放下5000元就走。
紙條上寫著:“好孩子,要好好活著?!?/strong>
手術成功了,但周糠順肚子上留下了一道長疤。
父親用舊筆記本記下每筆捐款。
他告訴兒子:“這些是人情,以后要慢慢還。”
那個舊賬本,從此成了周家最貴重的物品。
伯父家的燈光,照亮十年求學路
升入初中那年,周糠順要去縣城上學了。
從家到縣城的學校,二十里山路蜿蜒曲折,成了橫在他面前的新阻礙。
父親腿腳不便,自然沒法接送他;母親身體孱弱,連照料自己都費力。
就在周糠順愁眉不展時,伯父周建輝主動找上門。
“到我家住吧,我開的早餐店離學校近,方便。”
這句簡單的話,他一踐行就是十年。
伯父的早餐店狹小得很,面積還不到十平米。
每天凌晨三點,天還黑著,他就得起床和面、調餡,為一早的生意做準備。
他們一家擠在兩居室里,周糠順便和堂兄擠在一張床上睡覺。
伯母把他的生活照料得無微不至,所有瑣事都包攬下來。
總對他說:“你把心思都放在念書上就行,別的啥都不用操心!”
每天清晨五點,天剛蒙蒙亮,伯父就會準時騎著電動車送他去學校。
高中時學習任務緊張,常常要學到深夜。
而那時,桌上總會有一碗熱湯面等著他,里面還臥著兩個雞蛋。
周糠順心里記著伯父伯母的好,總想著用自己的方式回報。
初中的暑假,他偷偷跑到工地去搬磚掙錢。
開學時他把錢塞給伯母,伯母紅著眼圈把錢還給他。
可第二天,他又去了餐館洗盤子。
高中三年,他選擇了全寄宿,就連春節也留在學校里刷題學習。
老屋的墻上,貼滿了 “三好學生”“年級前十” 的獎狀。
這便是他對伯父伯母的恩情,最樸實也最真摯的報答。
642分的選擇,少年的肩扛起一個家
查分那天,周糠順平靜得出奇。
同學電話告知642分時,他只“哦”了一聲。
這份淡定源于墻上獎狀早已預告的結局——每張獎狀都是他對恩情的兌現。
填報志愿時,現實考量超越浪漫理想。
有人勸他報軍校:“學費全免,畢業包分配!”
這對他的家庭簡直是完美方案。
但周糠順搖頭:“當年手術傷疤過不了體檢。”
更關鍵的是他清醒地算了一筆賬,他家等不起。
軍校畢業薪資固定,而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專業就業率98%,起薪1.2萬。
“學出來能盡快掙錢,給我爸治病,養我媽?!?/strong>
整個暑假,少年在建筑隊揮汗如雨。
搬磚、和水泥、扛鋼筋,一天掙150元。
曬得黝黑,手上磨出血泡,他數錢時卻帶著笑意:
“這是我的學費,不能再花伯父的錢了?!?/p>
自立自強,寒門貴子同樣能閃耀光芒
周糠順的故事,讓人想起八年前河北滄州的龐眾望。
同樣的天崩開局。
龐父精神分裂,龐母先天脊柱裂截肢臥床。
5歲的龐眾望踩著板凳做飯,為給母親治病挨家借錢,撿廢品一分分攢。
2017年,龐眾望以684分拿下滄州理科狀元,清華“自強計劃”再加60分。
校長邱勇親自送錄取通知書。
土墻老屋里,蠟燭光照亮少年刷題的夜。
記者問他是否因家庭自卑,他笑得坦蕩:
“我媽那么好,有啥不能說的?別人該羨慕我!”
清華園里,這個寒門學子綻放驚人光芒。
洗澡時靈光乍現解決光網絡定位難題,發SCI論文、獲3項國家專利。
母親臨終前聽聞兒子直博成功,含笑離世。
兩代寒門貴子,走出兩條迥異卻同樣動人的路:
周糠順選擇扛起家庭責任。
務實填報志愿,畢業即就業,讓父親能站起來,母親有藥吃。
龐眾望選擇攀登學術高峰。
科研報國,兌現“眾望”之名,完成母親“給國家做貢獻”的遺愿。
當城市家長焦慮“海淀雞娃”時,這些寒門少年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寒門貴子的可貴之處,首先在于他們面對困境時那不屈不撓的精神。
貧困的家庭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對于他們來說,不是放棄的借口,而是前進的動力。
他們深知,只有通過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出困境。
這種在困境中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是寒門貴子身上最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