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中美博弈的加劇,外界對于新冷戰的討論也逐漸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有人認為既然美國當初能夠熬死蘇聯。
那么同樣的,美國也能熬死中國。
這句話迅速引發輿論熱議,不少紛紛開始猜測中國會不會步蘇聯后塵。
關于這個問題,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的一番話,也算是道出了重點。
美國對蘇聯的遏制
早在1947年,美國就把“遏制蘇聯”的戰略寫入政策藍圖。
因計劃經濟僵硬、輕紡缺位,蘇聯在和平年代很容易被絞緊。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率先發動出口管制。
關鍵物資和技術被封鎖—從鋼管到計算機芯片,蘇聯被卡在經濟升級的十字路口。
接下來,美國還利用油價武器,與沙特聯手制造“石油洪水”。
讓油價從30美元一路跌到12美元一桶,對蘇聯財政壓迫成倍增長。
試想一下,稅收銳減,財政吃緊,還得為軍費而強行壓榨民生。
這也就導致蘇聯的經濟鏈條被不斷割裂,投入無法為民用產業補償,國家長期陷入“軍政兩端失衡”的惡性循環。
經濟缺口打開后,美國還有核武與同盟絕對優勢。
1960年前后,美蘇核彈頭數差距拉開至兩倍,且美國啟動“星球大戰”計劃,對蘇聯施壓。
蘇聯面對高壓不得不跟進制造反彈道系統,裝滿軍事預算,財政被逼入緊迫。
同時,美國也在全球建立軍事網絡。
從北約到東南亞條約組織,蘇聯成了被包圍的棋子。
這套重組戰略,倒逼蘇聯把越來越多錢花在不產出的軍備上。
很快,一切投資都變成了耗時而無效的戰爭接力。
美國不僅出手打經濟和軍費,也間接從蘇聯人的精神層面下手。
美國通過電臺、電影和書籍等方式,不停地販賣自家“吃肉、聽歌、自由”的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搞出“特洛伊計劃”,扶持異見人士,散播自由理念。
當蘇聯人意識到自己連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都堪憂,卻感受不到國家意識形態的美好。
許多人開始懷疑蘇聯模式到底靠不靠譜了。
到了1980年前后,這種失去信任感的心理狀態成了導火索。
戈爾巴喬夫想改革,但缺乏民意支持,歷史翻轉在民心流失那一刻。
美國通過經濟、財政和意識多線發動持久戰,把蘇聯絞到了死角。
天平被美國搭了重重砝碼,蘇聯一個個倒塌。
最終,美國把蘇聯活活給熬死了。
正是因為如此,外界才會認為美國同樣能夠熬死中國。
那么,情況真的是如此嗎?
中國與蘇聯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和蘇聯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蘇聯是標準的計劃經濟模式。
物資分配由國家主導,價格不反映供需,人民沒有市場選擇權。
反觀中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啟改革開放,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如今的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門類,民營經濟貢獻了60%以上GDP,互聯網創新能力和供應鏈整合力遠超蘇聯當年。
蘇聯企業生產什么、怎么生產,是按指令來的。
而中國的民營企業不斷自主升級,從“小作坊”到全球品牌,如今可以打入蘋果、特斯拉等高端鏈條。
這種活力不是靠行政指令,而是靠市場博弈成長的。
美國當年能熬死蘇聯,部分原因是蘇聯“自己躲著世界”。
它基本不參與全球貿易,外匯儲備微薄,產業外循環脆弱,西方一禁運,經濟就癱了。
但中國不一樣。
如今的中國是14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是全球制造鏈的核心地帶。
不少國家對中國的進出口依賴程度遠超對美國。
而中國也在世界各地投資、建廠、基建——東南亞、非洲、拉美,都是中國合作圈的一部分。
這就使得美國想要“經濟脫鉤”根本不可行。
美國嘴上說要去風險,但芯片照樣賣,大豆照樣出口,通脹一高還得靠中國商品壓價。
歐美也清楚,和中國全面切割等于自己經濟先死一半。
李顯龍點破現實,美國再難復制冷戰勝局
李顯龍指出,今天的亞洲不是冷戰時代的背景布。那時候,亞洲除了日本就是一片待開發地。
現在,亞洲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中心。
中國、東盟、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增長快、人口多、內需強。
美國當年能讓歐洲齊心對付蘇聯,是因為蘇聯軍事壓迫感太強。
柏林墻就像一道活生生的威脅。
但中國沒有用軍隊壓迫周邊國家,相反,中國和大多數鄰國有著密切的貿易、基建、教育合作。
李顯龍的話不只是外交辭令,而是道出一個現實。
中國不是冷戰里的蘇聯,中國是全球經濟結構里“不可或缺的器官”。
除此之外,以目前的世界政治局勢來說,西方國家也沒有那么團結了。
蘇聯解體那會兒,美國說什么,西方國家都聽。
如今,法國總統馬克龍說“歐洲不能做美國的附庸”。
德國總理朔爾茨多次訪華,英國首相蘇納克也不愿高調“反中”。
五眼聯盟里,澳大利亞也在向中國釋放和緩信號。
對此,李顯龍看得很清楚。
如果美國強拉這些盟友搞“脫鉤”或者“圍堵”,最后可能搞得是“自我孤立”。
畢竟歐洲企業對中國市場太依賴了。
空客、寶馬、LVMH退出中國市場,這可能比脫離氧氣還難。
就像他在文章里提到的那樣,中國不是那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了,世界對它的期待也不一樣。
用老辦法搞新局面,結果很可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美國當年“熬死”蘇聯,很多人說是靠經濟拖垮了對方。
但別忘了,那是建立在蘇聯制度僵化、社會焦慮爆炸、民眾信仰崩塌的基礎上。今天的中國不具備這些“被拖垮的內因”。
中國經濟雖然在轉型期遇到挑戰,但產業基礎厚實,科技自立路徑清晰,民眾對發展的信心沒有崩。
疫情后全國快速復蘇,市場消費回暖,產業鏈韌性全球少見。
你可以給壓力,但很難“拖死”中國。
更別提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
想孤立中國,等于斷自己的腿。
美國能熬死蘇聯,同樣就能熬死中國?
乍聽像一句豪言壯語,但真要認真分析,答案其實已經寫在現實里。
熬得死一個封閉的蘇聯,未必熬得住一個開放的中國。
更何況,中國不是想和美國斗個你死我活。
中國更希望的是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與美國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避免對抗。
這是今天世界秩序穩定的基石。
李顯龍看到了中美兩國對全球的影響力,也明白一個事實。
這世界,太大了,不需要也不該只有一種聲音、一個體系、一個贏家。
結語
未來的中美關系,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層互動。
是“既比拼智慧,也比拼克制”,也是“既要有肌肉,也得有耐心”。
世界不需要第二次冷戰,也經不起第二次對峙。
真正的強國,不是看誰拖死誰,而是誰能在不對抗中創造合作的奇跡。
時代變了,邏輯也該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