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樁藥企財務造假案件,正式浮出水面。
2025年7月18日,科創板上市的藥企諾泰生物發布公告:公司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根據《告知書》,諾泰生物及其實際控制人,等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以及欺詐發行,將面臨行政處罰。
相比于大多數造假的上市公司都是因為經營困難而鋌而走險,諾泰生物顯得頗為不同:公司正處于最為景氣的醫藥細分賽道之上。
作為中國多肽原料藥領域的龍頭企業,諾泰生物在GLP-1類藥物的產業鏈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諾泰生物深耕多肽領域多年,積累了包括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醋酸蘭瑞肽等在內的豐富的品種管線。
截至目前,國內共有6家企業完成了司美格魯肽原料藥的登記注冊,另有6家完成了利拉魯肽原料藥的注冊。
其中,只有諾泰生物與蘇州天馬醫藥同時布局了兩者。同時,諾泰生物的替爾泊肽原料藥也在申報過程中。
根據公開報道,諾泰生物的司美格魯肽原料藥,單批次產量突破10公斤,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本較國際巨頭低 30%-40%。
在強勁的技術能力支撐之下,諾泰生物的CDMO業務實現了放量,服務項目從2023年的38個增至2024年的57個,其中III期臨床及商業化階段項目有20多個,占比提升至41%。
在國際市場,諾泰生物重點服務北美、歐洲的創新藥企,通過 FDA、EMA 認證打開高端市場,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達 53%。
在國內市場,諾泰生物也抓住近幾年這波細分賽道的紅利,與50余家制劑企業建立合作,其司美格魯肽原料藥供應國內30%的仿制藥企業。
從常理來推測,諾泰生物處于這種高速成長的細分賽道,把手頭業務做好就能賺得盆滿缽滿,根本沒有財務造假的必要。
但是不合理的事情,它就是發生了。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信息,諾泰生物的此次的財務造假過程,其實倒也不復雜。
2021年12月,諾泰生物向浙江華貝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浙江華貝)轉讓藥品技術及上市持有許可人權益(以下簡稱技術轉讓),并于12月28日確認業務收入3000萬元。
但是根據證監會的事后查證,浙江華貝既不具備支付技術轉讓款的資金實力,也不具備實際應用該技術的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
但是諾泰生物卻又真的收到了浙江華貝的3000萬,這錢又是從哪來的呢?
答案是:諾泰生物在玩左手倒右手的財務游戲。
就在2021年同期,諾泰生物策劃向浙江華貝增資,最終浙江華貝向諾泰生物支付的技術轉讓款,其實來自諾泰生物的增資款。
對于上述操作,證監會的結論是:諾泰生物與浙江華貝之間的技術轉讓業務,不具有商業實質,不應確認收入。該業務導致諾泰生物2021年年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3000萬元,虛增利潤總額2595萬元,占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20.64%。
最終,證監會決定,對上市公司諾泰生物處以4740萬元罰款,對諾泰生物實控人趙德中給予警告,并處以1300萬元罰款,此外還對公司多名主管人員處以150萬~500萬不等的罰款。
但是極為慶幸的是,諾泰生物此次的造假,并未觸及退市標準。
根據證監會的《事先告知書》,諾泰生物的股票將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實施后A股簡稱為ST諾泰,公司股票將于7月21日停牌1天,7月22日起復牌。
根據現行監管規定,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滿12個月且公司完成對所涉事項對相應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追溯重述后,可向交易所申請撤銷“其他風險警示”。
識別微信二維碼,可添加藥時空小編
請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