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秦之戰時的失敗就不說了。
看一下楚漢之爭中劉邦失敗的具體情況。
漢二年三月,劉邦從臨晉渡過黃河。
臨晉關,亦稱蒲津關、大慶關,是古代黃河重要渡口及秦晉間軍事要塞,位于今陜西省大荔縣東,與山西永濟隔河相望,戰國時期魏國始設此關。(—摘自百度百科)
從蒲津渡遺址博物館到彭城也就是現在的徐州,直線距離有600多公里。
劉邦一路上還要降魏豹、俘虜殷王卬,替義帝發喪,“哀臨三日”。
即便如此,劉邦在三月出發,四月就抵達并拿下彭城,速度之快是項羽始料不及的。
羽雖聞漢東,既擊齊,欲遂破之而后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東伐楚。
項羽是知道劉邦東征的,只不過此時他在打齊國無法分兵抵御劉邦。
有人會問,項羽為什么不分兵抵御劉邦呢?
首先、項羽跟劉邦共事過,他們都清楚彼此的能力,派兵少的話根本抵御不了劉邦,派兵多的話平定齊國將更加費時、費力。
其次、項羽在賭,他賭沿路諸侯會為各自的利益而戰,他賭自己能很快拿下齊地,他賭劉邦不會這么快來到,結果魏王豹投降,殷王卬想要抵抗又能力不足,被俘;他在齊地燒殺搶掠又把自己陷入戰爭泥潭,他更沒有預料到劉邦這么大歲數還能這么快就來!
數年之后,張良以同樣的方法—利益綁定說動韓信和彭越,出兵垓下。
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散也。
同樣都是各自為戰,同樣都是利益綁定,做人的差距怎么這么大呢?
雖然劉邦在彭城很快被項羽擊潰,但是項羽的弱點卻暴露無疑。
無險可守、對于重要的軍事要地和關鍵防御點,他并沒有派駐必要的軍事力量。
這都是要命的!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被攻破都城,項羽心中必定會留下陰影,而劉邦雖然考砸了這次模擬考試,但是卻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
而且彭城之戰即便失敗了,劉邦也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予以緩沖!
戰敗之后劉邦沒有即刻逃回,他先是在下邑倚靠大舅哥呂澤站穩,收集殘兵敗將,然后派人成功勸降英布。
記住這個下邑,一會兒還會提到。
五月劉邦回到滎陽,并在京、索之戰中打敗楚軍。這一次勝利很重要,不僅能夠穩定局勢,還可以重拾信心,這一戰并不是項羽親自指揮的。
彭城大勝本是項羽趁勢而西的絕佳機會,從漢二年五月一直到漢三年十二月,這將近七八個月的時間里,并沒有記載項羽在做什么,直到漢三年十二月,項羽數侵漢軍的糧道,才再次現身!這一耽擱不僅讓劉邦在滎陽重新組織起了抵抗力量,還令韓信定魏地,平趙地,成功開拓了第二戰線!
那項羽被什么耽擱了呢?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些許的端倪,項羽先是派人去聯系英布,結果被劉邦的使者隨何殺掉,迫使英布降漢,并起兵攻楚國,項羽派項聲、龍且攻淮南,然后又派項它去輔佐魏王豹。而項羽則在下邑被呂澤拖??!
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項聲、龍且攻淮南,項王留而攻下邑。數月,龍且攻淮南,破布軍。
劉邦從西向東攻破彭城僅需不到兩個月,而項羽從彭城大勝再到對劉邦產生實質性的威脅則需要用時七八個月,而且是一步一個坎!
后來,劉邦主要的失敗,均發生在滎陽—成皋一線。
項羽即使攻下滎陽和成皋,也沒有機會再向前走一步。
其實,即便劉邦滎陽—成皋一線,被突破,劉邦還可以退守函谷關,即便函谷關失守,最不濟他也能再回漢中。項羽則不同,還是那句話,劉邦的戰略縱深太廣闊了。
項羽垓下之戰的時候,灌嬰已經奪下了彭城,根據地已失,難道項羽還想將戰火引向家鄉嗎?
我想應該不會了!
我以前不明白為什么項羽輸了就要自殺,直到我看到國際象棋冠軍丁立人跟俄羅斯選手涅波最后90秒的決戰,涅波那無助的眼神以及顫抖的手,才明白心理壓力足以令一個人崩潰,因為對手太難纏了,太難熬了!
更別說項羽從 “力拔山兮氣蓋世” 的霸王,到眾叛親離、兵盡糧絕,這種從巔峰到谷底的墜落,疊加 “無顏見江東父老” 的道德自責,形成的精神壓力更為沉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