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期的立場發生戲劇性變化,令國際社會頗感意外,尚未抵達北京之際,白宮已悄然對中國展露“溫和姿態”。
有觀點指出,這種變化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重大投入密切相關,例如斥資3440億元用于光刻機技術的研發,這使得美國主導的ASML等技術企業面臨潛在的替代威脅。
同時,美國對中國稀土資源的高度依賴也成為特朗普難以忽視的難題,這一因素直接影響了美國對華戰略,盡管他曾以高關稅作為施壓工具,但如今對中國的態度明顯趨于緩和。
特朗普甚至多次公開表達訪問中國的意愿,顯然,美國在面對中國科技迅速崛起的現實面前,已顯露出焦慮與無奈的情緒,他逐漸意識到,越是試圖遏制中國的技術發展,中國反而越能加快前進步伐,這與他最初的設想大相徑庭。
稀土瓶頸加劇
誰能料到,曾經對中國采取強硬姿態的特朗普,如今竟在現實面前流露出妥協跡象。起初,他與團隊自信滿滿,以為通過高額關稅便可迫使中國讓步。
他們原本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達成更有利的貿易協議,還能緩解所謂的“巨額貿易逆差”,從而為特朗普贏得更多政治支持。
然而,現實遠比預期復雜。特朗普原以為,加征關稅只是談判桌上的一種施壓手段,意在逼迫中國簽署對其有利的協定。
但事態迅速偏離預想軌道,中國不僅未屈服,反而采取了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尤其是在稀土資源的限制方面。
眾所周知,稀土是現代高科技產業,尤其是軍事裝備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原材料,中國的這一舉措直接沖擊了美國的高科技產業鏈,令其多個領域遭受重創。
隨著稀土供應緊張,美國企業與軍方的供應鏈開始出現嚴重問題,特別是在高科技與軍事裝備的制造環節。
白宮高層逐漸意識到,這場原本被視為簡單的貿易博弈,正在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不僅美國經濟承受巨大代價,其盟友也開始動搖,許多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隨著局勢演變,白宮內部頻繁人事更替,最初堅定支持關稅政策的強硬派人物,如彼得·納瓦羅,因未能預見后果而被撤換。
一些曾以強硬立場著稱的官員,如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和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等,也開始對外釋放對話信號。
這種轉變標志著特朗普政府的對華策略正從極限施壓向尋求談判過渡,不僅反映出美國內部政策的劇烈調整,也暴露出美國意識到僅靠威脅和關稅已無法解決問題,反而使局勢更加復雜化。
ASML面臨替代風險
由關稅引發的這場博弈,不僅給中國帶來沉重壓力,也對美國自身企業造成深遠影響,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便是典型案例。
美國向ASML施加壓力,要求其停止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光刻設備,導致ASML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美國不斷威脅將對其征收關稅,另一方面,又要求其遵守出口限制。
這讓ASML首席執行官倍感困擾,他公開表達了對未來的擔憂,認為這種外部壓力不僅無法達成預期目標,反而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負面后果。
隨著中國在科技領域特別是半導體行業的迅猛發展,外部封鎖反而成為其加速自主創新的動力源泉。中國企業不再單純依賴進口設備,而是積極轉向國產替代方案,推動了自主研發進程。
尤其在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設立后,中國在關鍵領域的投入顯著增加,標志著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自主突破。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本土設備與技術,原本被邊緣化的中國供應商反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這些本土企業借助政策扶持迅速崛起,甚至對全球市場格局構成挑戰。美國及其盟友的封鎖措施不僅未能遏制中國科技的發展,反而促使其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遠遠超出美國的預期。
美國的封鎖政策不僅未能打壓中國,反而促使中國從“技術追隨者”轉變為“技術競爭者”,重塑了全球科技競爭格局,并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特朗普的策略調整
隨著特朗普政府逐漸意識到,單純的“極限施壓”并未實現預期效果,反而對美國及其盟友造成更大負面影響,其政策開始悄然轉變。
從最初的強硬對抗,特朗普的策略轉向尋求與中國合作。這種變化并非源于戰略上的根本調整,而是現實壓力推動下的務實選擇。
起初,特朗普通過加征關稅、限制技術出口等方式,試圖迫使中國在貿易與科技領域作出讓步,美國希望通過高壓手段,逼迫中國在關鍵問題上妥協。
但隨著時間推移,美國自身的經濟損失逐漸顯現,尤其是在高科技產業與全球供應鏈方面,局勢開始失控。與此同時,中國不僅成功應對壓力,還在多個領域加快了自主技術研發。
為了緩解國內經濟壓力及盟友的不滿,特朗普最終不得不調整策略,逐步從“極限施壓”轉向尋求合作。
近期,美國商務部開始放松對部分產品的出口限制,允許“降級版”英偉達H20芯片及部分飛機發動機繼續出口至中國市場。
這些看似“讓步”的舉措,實際上是特朗普政府在談判前釋放的“友好信號”,旨在推動中國在關鍵領域作出回應,特別是在科技競爭方面。
不難看出,特朗普的根本目標仍未改變,他仍希望通過達成“公平互利”的協議,在國內輿論中贏得更多支持,為自身政治利益服務。
在他看來,這場貿易戰不僅關乎貿易平衡,更關乎全球科技主導權的爭奪。
通過放松技術限制、做出讓步,特朗普既能在國內選民面前展示“外交成果”,又能延緩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快速追趕的步伐。
然而,這種從“極限施壓”到“尋求合作”的轉變,更多是對局勢變化的權衡,而非戰略上的根本改變。特朗普的這一選擇,實則是對長期博弈局面的無奈回應。
當然他也清楚,僅靠施壓無法解決問題,唯有有限度的合作,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優勢。這種妥協雖非他理想中的路徑,卻是現實所迫的必然選擇。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2025-07-17——美媒:為了能和中方對話并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已經開始軟化對華語調
環球網2025-07-18——阿斯麥擔憂美國關稅影響:可能無法在2026年實現增長
觀察者網2025-07-16——日媒:中國正努力開發自有光刻技術,囤積阿斯麥設備庫存為取得突破贏得了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