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大于努力”這句話確實有道理,但許多人往往把它解讀得過于片面,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可選項”。
實際上,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從來不是你在某個關鍵時刻做出了什么選擇,而是你能擁有多少“可選項”。
很多人在大學的時候看起來差不多,但到畢業后有的人卻順風順水,根本不是因為他們更聰明,而是他們擁有更多的人脈、資源和機會——這些就可以看作是他們的“可選項”。
這些“可選項”是家人或更上一輩在社會中積累下來的。
即使選擇相同的路,并不意味著命運就會一樣。
家境我們無法選擇,但很多“可選項”是我們可以自己爭取的。
比如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共情能力,甚至是一些看不見的資本,如人脈、信譽、閱讀量等等。
因此,是否換工作、轉行,甚至選擇哪個公司、哪個專業,最終并不會改變太多。
關鍵在于,你手里擁有的“可選項”有多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才能掌握更多的機會。
如果你覺得自己一直在努力,但成長卻很緩慢,那么很可能是你還在用“蠻力”。
聰明人懂得如何利用杠桿。
對于上班族來說,AI工具也是一個很好的杠桿。
你可以思考一下,哪些工作內容是重復性的、流程化的,能否通過AI來提升效率?
這樣你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做更多讓你“被看見”的事,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可選項”。
未來的變化太快了,單一的選擇未必能走得長遠。
我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在AI時代,周期可能會縮短為“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所以,你會發現,真正能走得遠的人,往往不是行業內的專才,而是那些能夠將自己的技能靈活遷移到新領域的人。
行業好的時候,專才的確會有優勢,但大環境一旦不好,就會發現自己的局限性,拿不出其他“牌”來應對困境。
我認識一些在大公司工作多年的中年人,他們職位很高,大家都很羨慕,但一旦公司倒閉或者他們被裁員,就很難找到合適的新工作。
他們可能在某個行業里是專家,但卻缺乏跨行業遷移的能力。
而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能力的“粘性”反而成了負擔。
遷移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要讓你的能力組合足夠靈活,能夠適應新的環境,而不是死死抓住舊有的局面。
總之,不必為眼前的“錯選”過于焦慮。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不是選擇是否正確,而是看誰的手里選項多,誰能更靈活地將自己的能力遷移到新的賽道。
你們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