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符合人體工學的鍵盤抽屜現在不流行了?我看b站好多分享外設的,鍵盤和鼠標全都放在桌上,明顯高出手肘好多,這樣用久了就會很難受,有的會把桌子搞低,但顯示器又會變太低,不得不加一個顯示器增高架。瞬間感覺最古老的那種鍵盤抽屜才是最終解決辦法。
這種抽屜形式的電腦桌,在上學的時候經常用,到了2013年之前我記得辦公桌也用了這種抽屜形式的!到了2013年之后,我用筆記本更多一點,那么筆記本就需要再桌面,鼠標也就放到桌面上了!
后來也用過臺式機,我發現我再也回不去到抽屜形式的鍵盤設計了,因為抽屜形式的設計,那里很薄,感覺很脆弱,也出現了經常壞的現象,如果不打字的時候,胳膊放上面承受的重量有點大,所以絕大部分使用的時候胳膊需要懸空,也是挺累人的!
而桌面的方式放鍵盤。就可以讓小臂放在桌面了!至于你說顯示器的問題,其實現在的液晶顯示器,相比過去的還是方便調節的!所以顯示屏的問題我覺得也好解決!對于筆記本還有散熱器抬高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現在這種電腦桌比較多
但老式鍵盤抽屜依賴于相對簡單的滑軌和輕型板材(刨花板或薄密度板)。其設計初衷是承載相對輕便的薄膜鍵盤和早期鼠標。隨著機械鍵盤的普及(重量顯著增加)、用戶對桌面空間的倚靠(比如把胳膊肘甚至部分體重壓上去休息),以及頻繁的推拉操作,這些抽屜的滑軌極易磨損變形,托板本身也容易彎曲、塌陷甚至斷裂。那種“嘎吱”作響、推拉不暢甚至突然掉落的體驗,極大地消磨了用戶的好感度和信任度。
為了塞進桌面下方并留出腿部空間,鍵盤抽屜的厚度必須做得非常薄(通常只有1-2厘米)。這導致它無法為前臂提供有效的支撐。如你所體會到的,“打字時胳膊需要懸空”,短暫使用尚可,長時間則極其疲勞。而將手臂放在抽屜上休息時,又因其單薄脆弱的結構和有限的承重能力,讓用戶缺乏安全感和舒適感。
上學時候的電腦桌,腿部肯定不舒適,坐久了屁股痛
統抽屜的寬度和深度有限,難以舒適地容納現代用戶可能同時使用的大型鼠標墊(尤其是FPS游戲玩家需要的超長墊)、分體式鍵盤、軌跡球、甚至額外的輸入設備(如MIDI鍵盤、繪圖板)。用戶的操作空間被嚴重壓縮,動作受限。
而對于筆記本用戶,這也設計完全用不上,如果你把筆記本電腦成為主力辦公設備。筆記本的屏幕與鍵盤一體,必須放置在桌面上才能正常觀看和使用。鼠標自然也隨之上桌。這種習慣一旦養成,當用戶轉回臺式機時,也會更傾向于保持鍵盤鼠標在桌面的布局,而不是“低頭”去使用抽屜。
現代機械鍵盤用料扎實、分量十足;高端鼠標配重豐富;大尺寸鼠標墊成為標配。這些設備本身就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放在薄抽屜上不僅不穩,更凸顯了抽屜的脆弱感。用戶也更傾向于展示自己精心挑選、燈光炫酷的外設,而不是把它們“藏”起來。
現代液晶顯示器普遍配備靈活的高度調節、俯仰調節甚至旋轉支架(VESA標準)。配合你提到的顯示器增高架(成本低廉,效果顯著),可以非常方便地將屏幕中心點調整到與用戶視線水平的位置,解決了桌子高度固定時顯示器過低的核心矛盾。這大大降低了對“降低鍵盤高度”這一單一解決方案的依賴。
所以說鍵盤抽屜的“退場”是人機交互需求升級的必然,古老的鍵盤抽屜,其設計初衷(節省空間、嘗試降低輸入高度)是符合當時條件的。但它固有的結構脆弱性、對前臂支撐的缺失、以及難以適應現代重型外設和筆記本電腦使用習慣的缺陷,最終使其在與“桌面放置+獨立顯示器調節+現代人體工學理念(如電動升降桌、桌面支撐)”方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現代方案的核心優勢在于:
解決了根本支撐問題: 堅固桌面提供前臂大面積支撐。
提供了高度調節的終極自由: 電動升降桌是關鍵革新。
實現了顯示器與輸入設備的獨立優化: 支架與增高架完美解決視高問題。
完美兼容現代設備和使用習慣: 空間大、承重強、展示性好。
因此,看似鍵盤鼠標“越放越高”了,實則通過整體桌面高度的可調性和前臂終于獲得有效支撐,結合顯示器獨立升降,現代桌面方案在綜合人體工學表現上,已經超越了當年那個“抽屜時代”。它的流行,并非對健康的妥協,而是技術迭代和人體工學認知深化后,更優解的體現。當然,對于追求極致桌面簡潔或空間極其有限的情況,高質量的、設計更堅固厚實的鍵盤托盤(非老式薄抽屜)仍有其細分市場,但已不再是主流的“終極解決方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