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國防部2025年7月9日公告,印度海軍首艘本土設計建造的潛水支援船(DSV)"Nistar"號于7月8日正式交付。該船由印度斯坦造船有限公司(HSL)在維沙卡帕特南舉行的正式儀式上移交;
"Nistar"號潛水支援船按印度船級社(IRS)規范建造,船名"Nistar"源于梵語,意為"解救、救援或救贖"。船長118.4米,寬22.8米,排水量約9350噸,并設有用于深海救援艇(DSRV)的后甲板空間。艦島前方安裝直升機甲板。該船配備先進動態定位系統(DPS),可在水下作業中無需錨泊精確保持位置。"Nistar"號的船載綜合潛水系統含多鎖減壓艙、高壓氧治療設施及中央潛水控制站,全程監控水下活動保障安全。"Nistar"號支持300米深度飽和潛水作業,使潛水員能在極端壓力環境長期工作。另配置專用舷側潛水平臺執行75米以內淺水任務;
印度潛艇救援船一直比較落后:直到2022年9月22日,2艘新型救援艦在維薩卡帕特南的印度斯坦造船廠下水,艦名分別是INS Nistar、INS Nipun;2024年5月,首艦尼斯塔號進行第一次海試,接著預計2024年底交付,結果又延遲半年多交付;
印度在英國著名的詹姆斯·費舍爾防務公司(James Fisher Defence)援助下,進行了新式深潛器的設計與制造,型號為DSAR-650。DSAR-650操作人員為3人,一次性可救出14人。全重22.5噸,在同類裝備中重量較輕,可通過C-17運輸機快速部署。在2019年的試驗中,DSAR-650救援潛艇在300英尺,也就是91米的水下與目標潛艇進行了對接。據稱,這種潛艇還曾下潛到666米的深海。從下潛深度看,已經超過中國裝備的LR-7型深潛器—不過,印度人的測試數據?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很印度吧…
印度的老對頭巴基斯坦海軍潛艇更新計劃執行順利,第一艘已經下水測試,估計下潛深度超過了300米—來源于巴基斯坦潛艇救援艦的底氣!
巴基斯坦海軍引進的"東救335"級改裝救援船實際上是中國原"大江"級潛艇救援艦(北約代號)中的一艘,具體為原中國海軍"崇明島"號(舷號861)。該艦在改裝后移交巴基斯坦海軍,并被重新命名為PNS MOAWIN(莫阿溫號);
2023年11月。該艦于2023年11月在中國廣州正式交付給巴基斯坦海軍,隨后在卡拉奇舉行了入列儀式,正式加入巴基斯坦海軍艦隊服役。
該艦是中國海軍退役的"大江"級潛艇救援艦(Type 926)之一。該級艦共建造3艘(864、865、867),"崇明島"號(861)是更早的試驗艦/原型艦(有時被單獨稱為"崇明島級"),后經改裝升級。巴基斯坦海軍獲得的是經過現代化改裝后的該艦。改裝工作在中國進行,使其滿足巴海軍的作戰需求和維護能力—該艦主要用于潛艇救援(DSAR ),具備強大的水下搜索、定位、與失事潛艇對接以及轉移艇員的能力;
該艦最重要的裝備是搭載了一艘LR7型深潛救生艇:LR7是中國研制的新型深潛救生艇,具有先進的導航、觀察和對接能力,能夠在較大深度(據報道可達500米)與失事潛艇的救生艙口對接,一次可轉移多名艇員。這是巴基斯坦海軍首次獲得如此先進的潛艇救援能力;
配備先進的飽和潛水系統可支持潛水員在高壓環境下長時間工作(通常支持6-8人飽和潛水,最大作業深度據稱可達300米),進行水下勘察、切割、焊接等復雜救援作業。系統包括居住艙、潛水鐘、甲板減壓艙等;
裝備高性能的動態定位系統,能夠在惡劣海況下精確保持船位,為LR7操作和潛水作業提供穩定的平臺;配備先進的側掃聲吶、拖曳式聲吶、水下電視系統、水下定位信標探測系統等,用于搜索、定位沉沒潛艇或其他水下目標;設有完善的醫療艙室(包括高壓氧艙,用于治療減壓病和救治傷員)。它還配備大型起重機,用于吊放回收LR7救生艇、潛水鐘以及其他水下設備;
基本參數 (基于原"大江"級/崇明島號數據,改裝后可能略有變化):排水量約9,500噸(滿載),長度約156米,航速約18-20節,續航力較高,適合遠洋部署,艦員編制約120-150人(包括救援操作人員、醫療人員等)。它的飽和潛水系統通常支持6-8人飽和潛水作業;LR7救生艇一次可營救約18名艇員(具體數字可能因資料不同略有出入);
PNS MOAWIN 代表巴基斯坦海軍水下救援能力的巨大飛躍:它使巴海軍首次擁有獨立、先進的深海潛艇救援能力,特別是配備世界主流水平的LR7深潛救生艇和飽和潛水系統;其噸位大、設備先進、遠洋適航性好,能夠在巴基斯坦周邊海域甚至更遠區域執行潛艇救援和打撈任務;這不僅提升巴海軍潛艇部隊行動的安全性(自救能力),也增強其作為地區負責任海軍的形象(具備人道主義救援能力)。
雖然麒麟級潛艇首艘已經進行海試,但是,巴海軍沒有新的采購潛艇救援艦的計劃:引進一艘大型現代化潛艇救援艦是重大投資和能力建設。巴海軍首先需要充分消化、整合和熟練運用PNS MOAWIN的能力,形成戰斗力。這需要時間和資源投入;巴基斯坦海軍的潛艇部隊規模(目前主要擁有“哈什馬特”級/阿戈斯塔90B和“漢格爾”級/“麒麟”級潛艇)是否在短期內會大幅擴充到需要第二艘大型專業救援艦的程度,尚待觀察;
一艘PNS MOAWIN理論上應能滿足當前主要責任區的覆蓋需求;巴基斯坦海軍預算有限,潛艇、護衛艦(如054A/P后續艦)、反潛巡邏機、無人機等項目可能是更優先的采購方向;隨著潛艇部隊的現代化(例如未來可能的S26P“漢格爾”級增購或更新一代潛艇計劃)以及對海上安全和人道主義救援需求的日益重視,在更長期的規劃中(例如5-10年后),不排除巴海軍考慮增強其水下救援力量,例如采購更小型的輔助救援船、升級現有設備,或者在PNS MOAWIN接近壽命末期時考慮下一代救援平臺。
鑒于此次成功的改裝合作以及中巴緊密的防務關系,如果未來有新的采購需求,中國很可能是最有可能的供應方。
目前沒有公開證據表明巴海軍有立即采購第二艘同類大型救援艦的計劃,其重點將放在消化和運用好PNS MOAWIN。未來的采購意向將取決于潛艇部隊發展、預算狀況和長期戰略需求,如果發生,中國作為現有裝備提供方和緊密合作伙伴,仍是最可能的選項。
巴基斯坦海軍引進的"東救335"級改裝救援船實際上是中國原"大江"級潛艇救援艦(北約代號)中的一艘,具體為原中國海軍"崇明島"號(舷號861)。該艦在改裝后移交巴基斯坦海軍,并被重新命名為PNS MOAWIN(莫阿溫號);
2023年11月。該艦于2023年11月在中國廣州正式交付給巴基斯坦海軍,隨后在卡拉奇舉行了入列儀式,正式加入巴基斯坦海軍艦隊服役。
該艦是中國海軍退役的"大江"級潛艇救援艦(Type 926)之一。該級艦共建造3艘(864、865、867),"崇明島"號(861)是更早的試驗艦/原型艦(有時被單獨稱為"崇明島級"),后經改裝升級。巴基斯坦海軍獲得的是經過現代化改裝后的該艦。改裝工作在中國進行,使其滿足巴海軍的作戰需求和維護能力—該艦主要用于潛艇救援(DSAR ),具備強大的水下搜索、定位、與失事潛艇對接以及轉移艇員的能力;
該艦最重要的裝備是搭載了一艘LR7型深潛救生艇:LR7是中國研制的新型深潛救生艇,具有先進的導航、觀察和對接能力,能夠在較大深度(據報道可達500米)與失事潛艇的救生艙口對接,一次可轉移多名艇員。這是巴基斯坦海軍首次獲得如此先進的潛艇救援能力;
配備先進的飽和潛水系統可支持潛水員在高壓環境下長時間工作(通常支持6-8人飽和潛水,最大作業深度據稱可達300米),進行水下勘察、切割、焊接等復雜救援作業。系統包括居住艙、潛水鐘、甲板減壓艙等;
裝備高性能的動態定位系統,能夠在惡劣海況下精確保持船位,為LR7操作和潛水作業提供穩定的平臺;配備先進的側掃聲吶、拖曳式聲吶、水下電視系統、水下定位信標探測系統等,用于搜索、定位沉沒潛艇或其他水下目標;設有完善的醫療艙室(包括高壓氧艙,用于治療減壓病和救治傷員)。它還配備大型起重機,用于吊放回收LR7救生艇、潛水鐘以及其他水下設備;
基本參數 (基于原"大江"級/崇明島號數據,改裝后可能略有變化):排水量約9,500噸(滿載),長度約156米,航速約18-20節,續航力較高,適合遠洋部署,艦員編制約120-150人(包括救援操作人員、醫療人員等)。它的飽和潛水系統通常支持6-8人飽和潛水作業;LR7救生艇一次可營救約18名艇員(具體數字可能因資料不同略有出入);
PNS MOAWIN 代表巴基斯坦海軍水下救援能力的巨大飛躍:它使巴海軍首次擁有獨立、先進的深海潛艇救援能力,特別是配備世界主流水平的LR7深潛救生艇和飽和潛水系統;其噸位大、設備先進、遠洋適航性好,能夠在巴基斯坦周邊海域甚至更遠區域執行潛艇救援和打撈任務;這不僅提升巴海軍潛艇部隊行動的安全性(自救能力),也增強其作為地區負責任海軍的形象(具備人道主義救援能力)。
雖然麒麟級潛艇首艘已經進行海試,但是,巴海軍沒有新的采購潛艇救援艦的計劃:引進一艘大型現代化潛艇救援艦是重大投資和能力建設。巴海軍首先需要充分消化、整合和熟練運用PNS MOAWIN的能力,形成戰斗力。這需要時間和資源投入;巴基斯坦海軍的潛艇部隊規模(目前主要擁有“哈什馬特”級/阿戈斯塔90B和“漢格爾”級/“麒麟”級潛艇)是否在短期內會大幅擴充到需要第二艘大型專業救援艦的程度有待觀察;
可見,印度艦雖宣稱配備作業深度1000米的遙控潛水器(ROV),但其磷酸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與法國合作開發,關鍵技術仍未完全自主。而巴基斯坦艦的LR7救生艇經過中國海軍多年驗證,可靠性早已在實戰環境中得到檢驗;
巴基斯坦的救援體系已實現全鏈條覆蓋:PNS MOAWIN配備飽和潛水系統、水下定位信標探測系統及醫療減壓艙,構成“探測-救援-治療”完整閉環;其動態定位系統在印度洋季風季節的復雜海況中表現出色,為深潛作業提供了穩定平臺保障;
印度“Nistar”號雖具備類似配置,但關鍵系統尚未經歷真實救援檢驗。更嚴峻的是,印度海軍至今缺乏深潛救生艇操作經驗。其規劃中的深潛救生艇(DSRV)項目仍未落地服役,當前救援能力依賴舷側潛水平臺,淺水作業限深僅75米;
在戰略響應速度上,巴方優勢更為明顯。當潛艇事故發生時,停泊卡拉奇的PNS MOAWIN可12小時內抵達阿拉伯海任何區域。而印度“Nistar”號母港位于東海岸維沙卡帕特南,馳援西部海域需繞行斯里蘭卡,反應時間超過36小時。
印度潛艇救援艦“Nistar”號雖標榜國產化,但關鍵設備仍依賴進口:動態定位系統購自挪威,ROV核心部件來自美國。同樣,其潛艇AIP系統名為“國產”,實為法國海軍集團提供技術援助的產物;
印度海軍參謀長曾在內部報告中警告:“中國潛艇支援艦出現在印度洋之日,便是我們反潛體系失效之時。” 而今,巴基斯坦的PNS MOAWIN已在卡拉奇港停泊620天,其LR7救生艇完成11次深海演練;而印度的“Nistar”號服役慶典的彩帶尚未清理完畢,艦員卻仍在接受法國技術團隊的基礎操作培訓。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