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近年波折不斷,從貿易摩擦到地緣博弈,空氣中偶爾彌漫緊張氣息,關于中美之間一旦開戰的討論也是不間斷。
不過在2023年6月24日,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痛批主戰派,并用甲午戰爭作為切入點,讓其西區甲午的教訓,小心全軍覆沒。難道在軍事力量上,中美真的差距明顯?
2023年6月,一場關于戰與和的爭論在輿論場掀起波瀾。知名媒體人胡錫進率先提出避免全面對抗,堅守核心利益的中間路線,卻意外引來重量級人物加碼,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公開站隊支持,且言辭犀利。
這位物理學家以甲午戰爭為鏡鑒,直指主戰派是坐井觀天,斷言若中美開戰,結局恐如北洋水師般全軍覆沒。
何祚庥院士的核心論據之一,是回溯甲午戰爭。他痛陳光緒皇帝在主戰派鼓動下熱血上頭,拒絕了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務實建議,最終導致耗費巨資打造的北洋艦隊在黃海灰飛煙滅。
在何院士的邏輯里,當年若能聽從李鴻章“避”的策略,或可躲過那場浩劫。表面看,此論似乎切中清廷決策失誤的要害。但歷史的經緯遠比單線敘事復雜。
彼時的日本,早已將大陸政策奉為國策,侵略擴張的野心如餓狼撲食,絕非清廷退讓一步就能滿足。朝鮮、遼東、乃至整個華夏版圖,早已是它眼中按部就班的獵物。
李鴻章的避戰保船,初衷或是保存實力,但當一支艦隊連守衛國門的能力都喪失,保下的船艦不過是漂浮的鋼鐵棺材,最終依然難逃被俘或自沉的命運。
甲午之戰,開戰的扳機何時扣下,早已不由大清掌控,那是日本蓄謀已久的陽謀。清廷面臨的并非戰與不戰的選擇題,而是如何應戰的生死考。
一味的避,非但不能澆滅侵略者的貪欲,反會助長其氣焰,最終招致更徹底的羞辱與更慘痛的割地賠款。甲午之敗,實為一場深及骨髓的系統性潰敗,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軍紀廢弛,訓練荒疏,甚至炮彈摻雜沙土。
整個帝國如同被白蟻蛀空的大廈,日本不過輕輕一踹,便轟然倒塌。可見,甲午的真正教訓,絕非避戰即生這般簡單。
當戰火迫近,比選擇避更致命的陷阱,是自身根本暴露出無力應戰的虛弱底牌。何院士以史為鑒的苦心值得敬重,但將此案例直接套用于今日的中美棋局,則顯牽強。
何祚庥院士論斷的另一重要支撐是其鮮明的技術決定論,他認為在現代科技,尤其是高精尖領域,中國與美國存在代差,此乃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鴻溝。
他更犀利反駁了“小米加步槍勝過飛機大炮”的主戰派觀點,斥之為脫離現實的盲目樂觀。
技術差距固然存在,但以此斷言必敗,則是對今日中美力量對比過于片面的解讀。
全球化研究專家理查德·鮑德溫的觀察提供了不同視角,他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制造業超級大國,其工業產值已占據全球近三分之一。
在全球化深度交織的今天,中國龐大的工業體系與供應鏈韌性,本身就是一種難以復制的戰略實力。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亦清晰顯示,中國創新排名已躍升至全球第11位,成為過去十年上升勢頭最迅猛的國家。
這揭示了中國在科技領域并非全面落后,而是在加速追趕,并在應用技術層面展現出強大優勢。綜合審視經濟規模、工業基礎、科技創新與軍事實力等多維度指標,中美之間的整體國力差距正呈現持續收窄的清晰趨勢。
將今日蓬勃崛起、擁有全產業鏈優勢的中國,機械類比為甲午年暮氣沉沉的晚清;而將面臨內部諸多挑戰、相對優勢受到沖擊的美國,完全等同于當年銳意擴張的明治日本,這種角色定位顯然有失偏頗。
今日的中國,手中握有的籌碼與面對的挑戰,已與百年前天壤之別。力量的天平在動態調整,簡單的“技術代差論”或歷史角色錯位,都難以準確框定這場世紀博弈的復雜全貌。那么,在最受關注的軍事科技領域,真實進展又如何呢?
最直觀反映中國軍事科技快速進步的領域之一,當屬曾長期被西方壟斷的水下力量。過去,中國潛艇因噪音顯著易被追蹤,而美國的超靜音潛艇則如幽靈般難以捉摸。
美國《華爾街日報》2023年底刊文坦承,美國潛艇全面碾壓中國潛艇的時代即將結束。
衛星圖像捕捉到中國新型核攻擊潛艇采用先進的泵噴推進系統替代傳統螺旋槳,大幅降低了水下噪聲特征,這是靜音技術躍升的關鍵標志。
中國在南海及周邊關鍵海域編織起一張龐大的水下長城監測網,配合日益增多的巡邏機與直升機,其探測水下目標的能力獲得質的提升。
這些發展深刻改變了西太平洋的水下博弈態勢。美國前海軍軍官克里斯托弗·卡爾森分析認為,中國新型潛艇的靜音效果已可媲美俄羅斯冷戰末期的阿庫拉級,要探測到這么安靜的潛艇確實很難。
雖然中國在頂尖潛艇技術上完全匹敵美國仍需時日,但其策略務實而高效:通過大規模建造更安靜、更難被發現的潛艇,結合本土作戰的地利與完善的水下監測體系,足以讓美軍追蹤資源左支右絀。
華盛頓智庫專家布萊恩·克拉克指出,美國潛艇僅靠隱身就能在中國近海自由行動的日子一去不返。除了水下力量,中國海軍的整體擴張同樣矚目。
在艦艇數量上已超越美國,正朝著三航母時代穩步邁進。這種全方位、多領域的質的飛躍,構筑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實盾牌。
當然,中國始終明確宣示和平發展的道路,不主動挑起戰端;但若有強權執意將戰爭強加,今日的中國軍隊,絕非甲午年那支空有鐵甲卻不堪一擊的北洋水師。當軍事科技持續突破,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運用這份力量。
回望何祚庥院士的警示,其憂患意識值得敬重。甲午之殤警鐘長鳴,時刻提醒我們,國力根基不牢、系統性缺陷,終將在嚴酷的對抗中暴露無遺。
不過,歷史類比需審慎。今日之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活力迸發的創新引擎和快速現代化的國防力量,這絕非1894年那具腐朽虛弱的軀殼。
現代大國博弈,勝負之數絕非簡單線性推演。它取決于綜合國力的韌性、技術轉化的速度、戰略意志的堅定,有無捍衛和平、懾止戰爭的強大實力。這份日益堅實的底氣,才是避免甲午悲劇重演、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最堅實的盾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