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球AI脈搏
本文基于以下微博話題的智搜結果生成
關于“大連華潤萬家超市售假五糧液”事件,結合多方信息及法律判決,核心事實與深層分析如下:
?? 一、事件核心經過
購酒與發現假貨
2024年1月,李先生在華潤萬家大連星河廣場店分次購買347瓶53度五糧液(單價約1038元/瓶),總花費約36萬元。飲用時發現包裝異常,懷疑假酒后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案件移交警方。經五糧液廠家鑒定,其中207瓶為假冒產品,假貨比例近60%。
超市回應與法院判決
超市辯稱:入庫酒均為真品,系員工周某在庫房管理環節私自調包。
法院認定:超市作為銷售方未履行驗貨責任,管理存在重大疏漏,構成“明知售假。判決超市退還假酒貨款(約21.5萬元),并賠償12萬余元(相當于退一賠三),駁回了李先生主張的十倍賠償請求。
二、爭議焦點與法律分析
為何未“假一賠十”?
法院裁判邏輯:李先生一次性購買347瓶遠超個人生活消費需求,可能被認定為經營行為(如轉售),故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退一賠三”,而非《食品安全法》第148條“十倍賠償。
法律爭議:部分觀點認為,假酒本身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應優先適用《食品安全法》;但司法實踐中對“生活消費”的界定直接影響賠償標準。
超市責任能否轉嫁給員工?
法院明確:員工行為屬職務范疇,超市需對外承擔全部責任。內部追責(如起訴員工)不影響對消費者的賠償義務。
公眾質疑:207瓶假酒被調包需長期操作,暴露出超市庫存管理、監控系統等環節存在系統性漏洞。
三、行業亂象與消費者困境
線上線下假酒泛濫
電商平臺:五糧液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1-5月電商送檢酒水中16.65%為假貨(268/1610瓶),其中77%來自某平臺“百億補貼”店鋪。
實體超市:河南信陽、江蘇等地多名消費者在連鎖超市購得假五糧液,商家常以“私了失聯”“拒絕舉證”逃避責任。
維權難點
舉證困難:消費者需自行委托鑒定(如河南艾先生全程錄像仍被質疑“知假買假”)。
賠償落地難:即便勝訴,賠償金額可能低于預期(如本次僅退一賠三)。
? 四、消費者應對指南
購酒避坑措施
渠道選擇:優先通過五糧液官網公布的授權門店購買,警惕“百億補貼”“光瓶酒”等低價陷阱。
現場驗真:
檢查瓶蓋凹凸紋理、防偽標清晰度(正品無褶皺、掃碼可驗);
使用紫光燈照射防偽標識,正品顯示清晰圖案。
維權關鍵步驟
保留證據:立即拍攝未拆封商品視頻、保存發票及支付記錄。
快速投訴:向12315或市監部門舉報,要求委托廠家鑒定。
司法主張:若協商無果,起訴時可主張《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需證明屬生活消費)。
總結與啟示
本案撕開了大型商超在高端酒類品控上的失職,法院判決雖明確商家“退一賠三”責任,但未支持十倍賠償暴露法律適用爭議。消費者需提升驗真能力,而根治假酒需壓實企業溯源責任(如推廣區塊鏈防偽技術)、強化市場監管跨區域協作。華潤萬家等連鎖品牌更應徹查內控漏洞,避免“員工背鍋”式回應進一步損害公信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