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合土家族鄉的清晨,田埂上的露水還未干透,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實踐團的成員們已將一臺銀色履帶式農業機器人推到地頭。“大家看,這鐵家伙一天能耕20畝地,頂10個壯勞力!”成員們舉起傳統鋤頭,與農業機器人展開“隔空對話”,一場關于“傳統與智慧”的耕作革命,正在丘陵間拉開序幕。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開始前準備 王欣怡供圖)
這臺農業機器人是實踐團的“得意之作”:模塊化設計讓機身可拆分運輸,適應山區狹窄道路;履帶式行走系統能在25度坡地穩定作業,解決了傳統農機“上坡打滑、下坡溜車”的難題;搭載的智能傳感器能識別土壤肥力,自動調整耕作深度。演示現場,機器人沿著等高線行進,翻土深度誤差不超過3公分,揚起的泥土在陽光下劃出整齊的弧線?!耙郧坝娩z頭翻地,彎腰一天腰都直不起來,這機器站著就能干活!”62歲的村民向朝貴看得直點頭。
(圖為團隊成員講解 易貞寧供圖)
為讓村民吃透“科技農機”,實踐團開啟“拆解式教學”。成員們拆下機器人的傳感器模塊,用方言講解:“這就像機器的‘眼睛’,能‘看’懂土壤干濕度”;模擬機械臂卡頓故障時,通過手機后臺演示如何遠程定位問題:“就像醫生看病,機器也會‘說話’,代碼E05就是‘關節卡殼’了。”村民們圍上前,有人摸履帶,有人問油耗,73歲的老農陳其福還試著操作了遙控器,機器人應聲轉彎時,他咧開嘴笑了:“現在的年輕人,真能讓鐵家伙‘聽話’!”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實際演示 唐梵洋供圖)
針對恒合鄉“地塊零散、作物多樣”的特點,實踐團提出“共享農機+定制服務”方案:由村委會統籌管理農機,農戶按耕作面積付費,降低使用成本;根據不同作物需求,為農機配備玉米播種器、水稻插秧模塊等“配件包”,實現“一機多用”。村民們在座談會上熱議:“能不能加個除草功能?”“油菜播種能不能調密度?”成員們一一記下,承諾下月升級設備時全部納入。
(圖為機器適配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 彭俊博供圖)
“科技不是空中樓閣,要扎根泥土才有用?!睂嵺`團負責人說。他們還計劃在村里建“農機服務站”,培訓5名“本土技術員”,確保機器出故障時能“隨叫隨到”;聯合鄉農技站,根據機器人采集的土壤數據,定制“測土配方施肥”方案。夕陽下,農業機器人的履帶在田壟上留下深淺一致的痕跡,仿佛在勾勒恒合農業智慧升級的藍圖。
這場“青春與科技”的深耕行動,讓丘陵山區的農田看到了現代化的可能。當智能農機的轟鳴聲替代鋤頭的起落,當“共享模式”破解農戶購機難題,農業現代化的種子,正在青年與鄉土的碰撞中生根發芽。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合影 胡洋舟供圖)
通訊員:陳永豪 周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