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天,在重慶歌樂山金剛坡,李繼業半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雙手從泥土中扒著、找著,再經過仔細辨認,才找到一些碎骨頭。
重慶農民發現的尸骨
這具尸骨是不久前一個農民種田時,從地里翻土刨出來的。經專家科學鑒定,并對比了口供,確認這就是烈士楊漢秀。
當年,楊漢秀被棄尸荒野,草草掩埋了,在近30多年的山水沖刷下,遺骨早已不完整,并且所剩也不多了。
楊漢秀烈屬殉難地
李繼業輕輕拿起每一塊骨頭,又小心地放進紙口袋里。然后再把紙口袋包扎好抱在胸前,她淚眼婆娑地對身旁的哥哥說:“我好像感覺到了媽媽就站在我的面前。”
16年前,李繼業從養母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她在僅2個月大時,親生母親楊漢秀就把她托付給鄰居李氏人家照顧,便回老家渠縣革命起義了。
從此再沒露過面。
后來養父母聽說楊漢秀已經為革命犧牲了,便把她的遺孤養大成人,并給她取名為李繼業,就是希望她的女兒也能像母親一樣,繼承偉大的革命事業。
李繼業追憶母親
李繼業長大后去到重慶開始了長達16年的漫長尋母之路,而今她只能抱著幾塊尸骨來追憶偉大的母親。
楊漢秀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她一生究竟經歷了什么,為什么會被拋尸歌樂山下?
背叛家族,心向革命
1913年,楊漢秀出生在四川廣安縣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楊懋修是個大地主,也曾在軍閥第二十二軍擔任師長。伯父楊森是四川有名的軍閥頭目。
楊漢秀是楊懋修的獨女,又是整個楊氏家族的長女,家里人都稱呼她為楊大小姐。
這個出生于富貴家庭中的大小姐,自小備受父母恩寵,但她從來不以大小姐自居,也從來沒有刁蠻跋扈、驕奢放縱的大小姐作風。
相反,楊漢秀在家中常被看作是一種另類的存在,她一向氣質沉穩、知書達禮,即使對待仆人也禮貌周全。
自幼父親便請先生教她讀書識字,對她也是按大家閨秀來培養。但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父親認為女孩仍要裹足,不能進學堂讀書,而且要包辦婚姻。
兒時的楊大小姐
楊漢秀5歲時,父親便讓母親給她纏足,楊漢秀堅決抗爭,并斥責父親這是大搞封建陋習,辛亥革命早已把這些封建陋習廢除了。
父親被楊漢秀的“叛逆”震驚,這個女娃不一般啊,小小年紀就很有主見。
再到了上學的年紀,家里的兄弟們都被送進了學堂,但楊漢秀只能被圈在家中。楊漢秀不得不又一次叛逆地與父親據理力爭,為自己爭取上學的機會。
1924年,父親在宜昌大戰中為保護伯父楊森而身負重傷,在彌留之際把家室托付給了楊森。
從此,11歲的楊漢秀便住進萬縣伯父楊森的莊園,生活在楊森身邊。
在楊森家里,楊漢秀目睹了軍閥地主對勞苦大眾的欺侮壓榨、盤剝蹂躪,這讓她很是反感和悲憤,她眼中楊森的莊園就像牢籠,讓她想逃脫。
但也正是在伯父家中,楊漢秀遇到了改變她日后人生軌跡的兩個重要人物。
第一個是楊森的大兒子楊漢忻,楊漢忻被送到天津讀書后,接觸到新思想,人就變得叛逆了,不僅逢人就說新思想,還參加了天津運動,因反動被捕入獄。
楊森將他保釋回家后,他便直接在家中對父親進行抨擊打壓。
但是楊漢秀很是欣賞他的這股子叛逆勁,每天追隨在他身后,聽他講新民主主義、講五四運動、講進步思想。
楊漢秀
楊漢秀隱約覺得自己心中開始映照進了新世界的光,其實那時有顆新思想的種子已在她心中扎了根。
直到兩年后,楊漢秀在大伯家里遇到了朱德,讓這顆種子真正破土發芽。
1926年7月,剛從蘇聯回來的朱德在黨中央的安排下,來到萬縣的楊森軍閥總部做統戰工作。
在這期間,朱德經常與楊森因政治見解發生沖突,但坐在屋角的楊漢秀把朱德的見解和思想聽進了心中,她被這個朱伯伯的愛國思想打動。
楊森在場時,楊漢秀只能偷偷地聽,但私下里,楊漢秀會專門找到朱德,請這個朱伯伯給她講人生志向和革命真理。
朱德
朱德也為這個年僅13歲的楊家大小姐所感動,沒想到她出身軍閥家庭,卻對革命有如此覺悟。
在朱德的啟蒙下,滿腔的報國熱血和革命斗志,在楊漢秀的心中冉冉激蕩。
1926年9月,英軍艦“柯克捷夫”號炮擊萬縣,發生萬縣慘案。楊漢秀聆聽了朱德的反帝演講后,毅然參加了反帝游行,從此便走上了革命道路。
楊漢秀的革命舉動,讓伯父楊森極為不滿,楊森曾良言規勸:“你一個女娃不能興風作浪啊,安心嫁個好人家吧。”
1934年,楊漢秀21歲了,已到適婚年齡,楊森便為她包辦了一樁門當戶對的婚姻。
但是楊漢秀再次做了大逆不道之事,她堅決推掉包辦婚姻,并不顧家人反對,自主與家境貧寒的小學教員趙致和結婚。
楊漢秀與趙致和情投意合,也因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志同道合,結婚后便一起奔赴上海讀書,為留學做準備。
楊大小姐變身革命戰士吳銘
到上海后,趙致和考入了政法大學,楊漢秀則請了家教老師朱挹清補習英語。
殊不知朱挹清的真實身份是一位地下黨工作者,潛伏在楊家,開展情報工作。
朱挹清在與楊漢秀的日久相處時發現,楊漢秀不僅閱讀了大量左翼文學作品,還經常在公開場合宣傳愛國思想和革命真理。
這讓朱挹清很是驚喜,楊漢秀雖出身軍閥家庭,卻對伯父楊森和家族深惡痛絕,她有赤誠的愛國心,也一直向往著投身革命。
朱挹清就有意識地給她講革命道理,講救國道路,將她指向了共產黨的道路。
轉眼到了1937年,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了,趙致和又突然身患重疾,他們出國留學的計劃被擊碎了,楊漢秀不得不帶著孩子護送趙致和再次回到家鄉四川。
楊漢秀和趙致和的兒女
半年后,趙致和病故,楊漢秀因痛失愛人一度陷入巨大悲痛之中。
這時朱挹清陪伴在她身邊,經常開導她,并幫助她獲得了成都《星芒報》的校對工作。
在報社的工作,讓楊漢秀每天都接受著進步思想的洗禮。而她也越發看不慣伯父楊森,國難當頭卻置身事外、貪戀權貴。
在這段時間里,楊漢秀從報紙上看到了朱德的照片,她心心心念的朱伯伯現任八路軍總司令,正率領部隊在敵后抗戰。
這個消息重燃起楊漢秀深藏在心中的救國火種,她產生了北上延安去找朱德的想法。
她鄭重地告訴朱挹清:“我要去延安!”
朱挹清被她的精神打動,但也告訴她這條革命道路充滿千難萬險。
楊漢秀參加革命的合影
楊漢秀意志堅定地拍著胸脯說:“我去意已決,就算是爬,我也要爬到延安去。”
1940年春,楊漢秀放棄了優裕的大小姐生活,告別了年幼的兒女,她帶著朱挹清的推薦信,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這一路上,從廣安走到成都,再從成都走到寶雞,楊漢秀經歷了被蔣軍封路、盤查、甚至是抓捕,在沖破重重險阻后,她歷經了整整9個半月的時間,終于在1940年冬到達山西五臺縣。
楊漢秀的腳底全都是磨出的血泡,臉上也因風吹日曬而略顯滄桑,但在見到闊別14年的朱德后,她欣慰地笑了,一切磨難都是值得的。
革命根據地延安
見到朱德時,楊漢秀先敬上一個軍禮,并且聲音洪亮地喊了一聲“報告!”
朱德對著眼前這個女游擊隊員仔細看了半天,終于辨認了出來,很是驚訝:“這不是楊家大小姐嗎?大變樣了。”
楊漢秀萬分驚喜,她沒想到14年后,朱伯伯還能記得她。
朱德明確她的來意后,對她大為稱贊:“你真是了不起啊!當年我就覺得你是個不普通的女娃子。”
楊漢秀也向朱德立下了決心:“我此行前來向您報到,就已決心與我的原生家庭徹底決裂,我要徹底改造,連名帶姓一齊改掉,就算是無名無姓也決不再姓楊。”
朱德對她與楊氏家族決裂、跟著共產黨革命到底的決心極為肯定,贊賞她為最偉大的軍閥叛女,并給她改取了新名字“吳銘”。
從此革命道路上再無軍閥大小姐楊漢秀,奔赴在革命前線的是戰士吳銘。
不久,朱德安排組織將楊漢秀護送到了延安,并先后進入延安女子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在延安期間,楊漢秀負責兵站工作,她扛起真槍參加過戰斗,也拿起筆桿子做過教員,經過最前線戰火的淬煉,她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戰士,為革命事業傾向自己的光熱。
1942年,在朱德和王維舟的關懷和推薦下,楊漢秀以吳銘的身份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延安,這個讓楊漢秀一心向往和追尋的革命圣地,成全了她最初的革命理想。
楊漢秀的入黨批示
也是在延安,因為共同的革命信仰和革命感情,她與一位同肩并戰的戰友結為夫妻,又成立了小家。
先有國才有家,循著革命勝利的曙光,楊漢秀決定把自己的小家安頓在延安,從此就以吳銘之名在這片熱土扎下根,繼續為了愛國大業奮斗終身。
被伯父秘密暗殺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全國抗戰勝利了。
扎根在延安前線的楊漢秀早已全然忘記了自己曾經的身份,直到1946年3月份,黨組織找她談話,問她能否做回楊大小姐,回四川從事上層統治工作。
對楊漢秀而言,只要是以愛國之名、行救國之事實,什么身份并不重要。
她坦然接受了組織安排的這個特殊任務,并向組織立下誓言一定全力以赴完成任務。
對于這個特殊任務,楊漢秀嚴守秘密,就連丈夫都沒有透露半點風聲。她告訴丈夫自己回趟四川老家處理一些陳年舊事,讓丈夫守在延安陣地等她歸來。
楊大小姐
1946年3月25日,楊漢秀已隨周恩來同機飛往重慶。當日早上,朱德夫婦前來送別,朱德夫人送給她一件親手縫制的皮衣,朱德就像父親般叮囑她萬事都要小心。
可是誰能料到,這一別,竟成了最后的永別。
楊漢秀一到達四川,就因為其特殊身份被國民黨特務給盯上了。
但在戰場前線經歷過無數生死淬煉的楊漢秀絲毫不怕,她回四川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楊大小姐的身份雄赳赳地殺回父親生前的“楊氏澤廬莊園”。
她從兩個哥哥手中搶奪回了本屬于她的田地和家產。
隨即她以修建舞廳、做生意的名義,變賣家產,然后購置成糧食、衣物和槍支等軍用物資,并通過四川地下黨的聯絡點轉運至地下武裝集結點,對川東北的武裝起義給予了大力支持。
軍閥楊森
同時,楊漢秀回到渠縣后還以“楊家大小姐”身份廣泛接觸各界人士,開展統戰工作。
在此期間,楊漢秀一個人悄悄生下了女兒,為了更好地完成統戰工作任務,也是為了女兒的安全著想。
她征得上級組織同意后,在組織掩護下,避開特務眼線,偷偷再次回到陜西,找到之前的鄰居李氏人家,把不到2個月大的女兒囑托給他們照顧著。
她甚至都沒有回到延安家中,與日夜想念的丈夫見一面。任務尚未完成,她只能割舍下自己的小家,在大義面前,情情愛愛都微不足道。
在1947年到1949年間,由于楊漢秀過于頻繁地從事革命活動,國民黨也對她格外關注,她曾三次被捕入獄。
1947年7月,因中統特務告密,楊漢秀被捕。關押時,任憑敵方威逼利誘,楊漢秀都緊緊守住口,沒有透露任何信息。
當時為了逼供,敵方特意讓楊漢秀的大兒子前往監獄探望。但楊漢秀義正辭嚴地告訴兒子:“不要怕,媽媽也不怕死,希望你能成為勇敢、進步的青年,長大后為我報仇!”
但因為特務們沒有真憑實據,最后只能把楊漢秀釋放了。
到1948年9月,楊漢秀又再次發動渠縣起義,卻因失敗被抓進了重慶最黑暗的渣滓洞監獄。
在獄中,楊漢秀因為伯父楊森是重慶市市長而受到特殊照顧,而她也依靠著這個特殊身份,與獄友一道開展斗爭。
1949年4月,楊漢秀在獄中生了一場大病,難以割舍一脈血親的楊森讓其姨太出面將楊漢秀保釋出獄,并以“療養”之名將她軟禁在高級醫院進行單獨監護。
期間,楊森前去探病,楊漢秀逮住機會又苦口婆心勸伯父棄暗投明,并向他口傳了朱德的邀請他投共的誠意。
但楊森并不識時務,竟大怒:“人都老了,還去改姓?!”
這次談話,楊森也終于揭開了侄女的真實身份,原來不安分的楊漢秀一直是共黨的人。楊森加大了監控楊漢秀的力度。
9月2日,楊森一手炮制了駭人聽聞的“九.二”特大火災,大火持續燒了18個小時,導致近萬人傷亡。
“九.二”特大火災
楊森卻妄圖將這場火災的罪責誣蔑、嫁禍給中共地下組織。
楊漢秀得知后勃然大怒,她開始在公開場合揭發楊森的陰謀和罪行。
惱羞成怒的楊森,決定解決掉這個不知輕重的侄女。
9月17日深夜,楊森密令特務張明杰和宋世選將楊漢秀秘密抓捕,并連夜突擊審訊,妄圖將縱火罪名栽贓給她。
楊漢秀對強加之罪據理駁斥,她大義凜然毫不畏懼。
連審了一夜,都沒有任何收獲,第二天上午,張明選和宋世杰將審訊情況匯報給楊森后得到了另一個密令指示:直接殺人滅口。
張明選和宋世杰把楊漢秀蒙上眼押上了楊森的小轎車,然后在車上用一根繩索套住她的脖子,活活把她勒死了。
隨后兩人把尸體運到了歌樂山下的金剛坡,他們早已在那里提前挖好了坑。當發現楊漢秀還有一口氣,他們又補開了幾槍后,便草草掩埋了尸體。
黑暗里,盼的就是黎明那道光,而楊漢秀卻在犧牲在了黎明前夕。
結尾
楊漢秀從此消失在人間,活不見人,死不見尸。
組織上猜測她已經犧牲了,也一直認為她犧牲在了1949年發生在渣滓洞的那場大火里。
在1950年組織就認定她為第一批革命烈士。因為沒有找到尸體,烈士墓碑上沒有她的名字。
而她的下落也一度成了一個謎,并充斥著猜忌和非議,甚至有人謠傳楊漢秀已叛黨投靠楊森,并跟著楊森逃到了臺灣。
直到1952年宋世杰被捕后招出楊漢秀被楊森秘密殺害的實情,真相才大白。但她的尸骨被拋棄在荒郊野嶺,難以尋到。
1975年,一名農民意外在歌樂山下金剛坡碉堡內發現了一具戴手銬的女尸,經調查核實后確認,這具女尸就是楊漢秀。
直到1980年,重慶市當地政府為楊漢秀烈士隆重舉行了“遺骨安葬儀式”,并將烈士遺骨遷葬于重慶“一一·二七”死難烈士之墓。
楊漢秀烈士遺骨安葬儀式
楊漢秀的名字也終于被永遠鐫刻在烈士紀念碑上。
從最偉大的軍閥叛女楊大小姐,到奮戰延安前線的吳銘戰士,再到革命烈士楊漢秀,她為了心中的革命信仰放棄富貴生活,舍下自己的小家,最終犧牲了寶貴的生命。
楊漢秀同志為了黨的革命事業無私奉獻、一往無前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歷史會永遠把她銘記,她也將永遠活在黨和人民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