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教育孩子靠的是苦口婆心的“講道理”。于是,當孩子不愿叫人時,我們常這樣做:
催促命令:“快叫叔叔!怎么這么沒禮貌?”
當眾數落:“你這孩子,見人都不叫,真不懂事!”
講大道理: “叫人是對別人的尊重,你要學會尊重人…”
道理都對,但效果呢?孩子要么更緊張地往后縮,要么不情愿地擠出蚊子般的聲音,甚至可能產生逆反。我們忽略了最根本的一點:孩子不是聽我們怎么說,而是看我們怎么做。
01
那個不愿開口的“小啞巴”
鄰居王阿姨迎面走來。爸爸自己低著頭看手機,匆匆走過,沒有任何表示。卻轉頭對身邊的孩子說:“快叫王阿姨好!” 孩子看看低頭走路的爸爸,再看看陌生的王阿姨,小嘴緊閉,小手攥緊了衣角。
孩子心里的“小攝像機”在錄什么?它錄下的是:爸爸自己也沒打招呼。“叫人很重要”這個道理,在爸爸的行為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換個畫面:爸爸遠遠看到王阿姨,主動停下腳步,微笑著、清晰地打招呼:“王阿姨,早上好啊!您去買菜啦?” 然后,他輕輕拍拍孩子的背,沒有催促,只是溫和地介紹:“寶寶,這是住在我們樓上的王奶奶,她特別喜歡你畫的畫呢。” 爸爸自然、尊重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邀請。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參照,開口的阻力會小很多。行動,比催促和說教更有力量。
02
沉迷手機的孩子
媽媽一邊刷著短視頻,一邊頭也不抬地教訓孩子:“別老看手機了!對眼睛不好!去讀會兒書!” 孩子眼睛粘在平板上,嘟囔著:“你自己不也在看…”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手機很好玩,連媽媽都放不下。“少看手機”的道理,被媽媽自己的行為無聲地推翻了。
換個畫面:晚飯后,是家里的“安靜時光”。媽媽主動把手機放在固定的籃子里,說:“媽媽現在要看書/澆花/做手工了,手機休息啦。”然后她真的拿起一本書安靜地看,或者專心地做自己的事。不需要多說什么,孩子看到手機是可以被放下的,生活里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值得投入時間。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學著管理自己的屏幕時間。行為示范,是最好的規則。
03
凌亂的房間
家里玩具攤了一地。爸爸對著孩子吼:“跟你說了多少次!玩完要收好!怎么這么亂!” 可爸爸自己的襪子丟在沙發上,看完的書也隨手扔在茶幾。
孩子眼里的邏輯是什么?東西亂放很正常啊,爸爸也這樣。“要整潔”的要求,被爸爸混亂的角落瓦解了。
換個畫面:爸爸看到散落的玩具,沒有指責,而是走過去,自己開始收拾一部分,同時溫和地說:“來,我們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地方大了好活動。” 他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讓孩子看到“物歸原處”是全家人的習慣。共同行動中,責任感就悄悄種下了。一起做,比命令更有溫度。
04
教育,是無聲的“做”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者和模仿者。他們像海綿,吸收著周圍環境的一切,尤其是最親近的父母每一天、每一刻的行為。那些我們不經意的動作、習慣、待人接物的方式,遠比我們精心準備的說教,更能深刻地塑造他們。
你想讓孩子有禮貌,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世界心懷善意、言行得體的人。
你想讓孩子愛閱讀,先讓自己享受捧起書本的時光,而不是刷手機。你想讓孩子有責任感,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自然地邀請他參與家庭事務。
真正的教育,不是你說了什么,而是你活成了什么樣子。你的行為,就是孩子最真實、最生動的教材。想要更深入地學習如何通過自己的行為去積極影響孩子,而不是僅僅依賴語言說教? 改變,從看見自己的行為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