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7 日上午,山西省和順縣松煙鎮(zhèn)“牽繡工坊”里,68 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任淑娥第一次用平板電腦“上班”:點開“草木織金”App,上傳一張云岡石窟第 9 窟壁畫照片,系統(tǒng) 3 秒識別出 27 組寶相花紋樣,再根據(jù)當下流行的“美拉德”色系,自動生成 10 份刺繡披肩配色方案。她選中第 3 套“秋香金+玄青”組合后,系統(tǒng)自動生成工藝單:用線量 11.2 米、工時 4.5 小時、建議零售價 680 元。十分鐘后,這一定單通過區(qū)塊鏈同步到北京依文集團高定車間,并將由順豐冷鏈次日取貨。
“過去靠眼看手記,打樣一次最少三天,現(xiàn)在動動手指就能接單。”任淑娥指著手機上的實時收益欄——當日已進賬 1240 元,“年輕人教我用支付寶提現(xiàn),錢直接打到社保卡里。”
這套由文源科技夏乾龍團隊歷時三年研發(fā)的“草木織金”非遺數(shù)智系統(tǒng),今年 3 月在山西轉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上線,已獲 7 項國家發(fā)明專利、3 項軟件著作權,發(fā)表 SCI、EI 及北大核心論文 16 篇。系統(tǒng)背后,是團隊在山西 8 處國保單位拍攝的 3728 張高清壁畫、建立的 15 個色彩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以及走訪 23 位非遺傳承人、記錄 19 種傳統(tǒng)工藝的 180 小時田野素材。
“我們不是把非遺搬進博物館,而是搬進市場和衣柜。”夏乾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件手工繡片過去成本 260 元,系統(tǒng)介入后降至 160 元,企業(yè)毛利率從 18% 提升至 35%;繡娘人均收入由每月 2300 元增至 4100 元。
截至 6 月底,系統(tǒng)已服務 50 余家紡織服裝企業(yè),生成紋樣 2697 款、配色方案 1.5 萬套,帶動山西轉譯文化科技 2025 年上半年銷售額 192.26 萬元,凈利潤 54.05 萬元。其中,45% 訂單來自 20—35 歲女性消費者,35% 來自設計公司,20% 直接分配給鄉(xiāng)村繡娘。
在當天的“非遺數(shù)智賦能大會”上,山西省文旅廳、省鄉(xiāng)村振興局與武漢紡織大學簽訂三方協(xié)議,計劃兩年內培訓 1000 名繡娘掌握數(shù)字工具,建設 10 個“新中式主題文化村落”,并在晉中、武漢打造供銷一體的國風高定品牌集群。省工信廳負責人表示,將把“草木織金”納入省級重點數(shù)字文化產業(yè)鏈,預計到 2027 年帶動 3600 萬元營收、新增就業(yè) 800 人。
“下一步,我們將把區(qū)塊鏈溯源技術接入山西文旅碼,游客掃一掃就能看到繡娘名字、染料批次和圖案故事。”夏乾龍透露,團隊已收到倫敦時裝周邀約,明年 9 月將攜 30 套“云岡飛天”系列高定禮服亮相國際 T 臺,讓千年紋樣在數(shù)字經(jīng)緯中走向世界。遺紋樣,數(shù)智繡娘織就鄉(xiāng)村振興新圖景
(作者:張靈慧,馬鼎鵬,李澤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