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戰爭中,坦克、步戰車、裝甲車的損失量是十分驚人的,尤其是雙方在前線大量布設地雷,以及使用巨量的無人機作戰后,更加劇了裝甲車輛的損失。
但盡管如此,雙方在攻防作戰中,還是希望能有足量的裝甲武器補充;在戰斗中有坦克支援和沒有之間,自然是兩個維度。
所以俄羅斯一方面仍在生產新坦克,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改裝舊坦克參戰,并盡量回收戰損坦克修補使用。
烏克蘭因為已經沒有新造坦克的能力,國內的老舊坦克也早已搜羅一空,所以現在主要靠西方援助。
但西方這邊早就把能找到的蘇系坦克支援給了烏克蘭,西式先進坦克在支援烏克蘭2023年夏季大反攻時集中給了一波,后來便沒有了下文。
后來繼續給的只是給些豹1A5系(改裝)、AMX-10RC以及當年沒來得及交付的一批豹2A4,不過數量也不能滿足烏軍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烏軍的第1坦克旅、第5坦克旅、第17坦克旅不得不改裝為“重型機械化旅”,以壓減坦克編制。
而在其他戰斗旅中,原本大多都應是坦克營編制,但因為裝備缺乏,所以壓縮成坦克排或者甚至已經打空編制者比比皆是。
比如烏軍中裝備最好的部隊——第47機步旅,原定是配備美式M1A1坦克營參戰;然而老美認為西式坦克上陣,必然也會遭遇迎頭痛擊,為避免被打了出頭鳥出洋相,所以各種拖延交付。
為了讓第47機步旅趕上2023年的夏季大反攻,便將當時烏軍中配置最高的豹2A6坦克營配到了該旅。
結果這個豹2A6坦克營跟著第47機步旅從扎波羅熱轉戰到阿瓦迪夫卡,前者沒攻下,后者沒守住,自己從坦克營打成了坦克排,后來被移交給了第21機步旅。
此時因為美式M1A1坦克營已經運抵,所以第47機步旅又“完美接裝”,隨后轉戰阿瓦迪夫卡和紅軍城之間,后來又到庫爾斯克刷履歷。
結果阿城和紅軍城之間的仗沒擋住俄軍,到庫爾斯克時也沒趕上好時候,結果這邊也沒兜住,好好的M1A1坦克營也從營級被刷成了連級,現在能用的只剩下了排級規模。
要這么打下去,烏軍頭號重裝旅的坦克營也要“開天窗”了。
由于老美那邊對繼續援助M1A1坦克沒有熱情,所以烏克蘭只能轉求他方,結果澳大利亞表示可以將陸軍退役的一批M1A1支援給烏克蘭。
雖然澳大利亞明確表示支援是在2024年10月,但坦克準備就緒裝船時就到了今年5月了。
如今,經過2個多月的長途轉運,澳大利亞支援的M1A1坦克終于運抵了烏克蘭。
按照澳大利亞國防部聲明,澳軍向烏克蘭提供的M1A1坦克數量總數是49輛,目前烏軍已接收其中的大部分,而最后一部分將也將在未來數月內交付。
澳方稱,這筆坦克援助價值2.45億澳元(約合1.6億美元),是澳大利亞對烏克蘭15億澳元援助的一部分。
在這批M1A1坦克運抵后,烏克蘭所得的此類坦克總數將達到80輛。
按照烏克蘭陸軍如今的編制,澳方支援的49輛M1A1坦克編制一個營有余,而編兩個營則不足,所以其分配方式倒是可以探討下。
第47機步旅雖然自組建以來苦戰、惡仗打了不少,但運氣實在不好,沒撈到幾個勝仗;可這個旅畢竟是堂堂“美械第一旅”,該做的場面活兒還是要做的,而且烏軍只有這支部隊有M1A1坦克的使用經驗。
所以運抵烏克蘭的第一批澳援版M1A1,很可能會全部交付給第47機步旅,使得其坦克營達到滿編(或者說接近于滿編),并且附帶培訓更多的坦克手。
在其余坦克陸續運抵后,就沒必要再組建一個弱編化的坦克營配備給另外一個旅了,而是應當分編為3連或者4連,每連沒必要湊10輛之數,而是以7輛或者8輛配置。
這樣的M1A1坦克連,可以分別配給第33突擊團、第225突擊團、第425突擊團之類的新銳。
如此,烏軍可以盡力保持這些具備攻擊能力的“尖刀部隊”之裝備,使得有限的重武器發揮最大效能。
但是俄烏戰場這情況大家也都知道,它是一個巨大的消耗性熔爐;陸戰裝備只要到前線,就免不了遭受損失。
俄軍既已有充足的打M1A1坦克的經驗,所以以現有手段來打擊“后來者”,問題也不算大;甚至因為打了M1A1的獎金更多,因此俄軍的反坦克熱情必然會更高些。
而對烏軍來說,雖然未來難免會繼續損失,但有總比沒有的強;至少這批坦克謹慎使用的話,多少還是能消耗一段時間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