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七部委聯合發文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出臺12條措施,包括土地、稅收、金融優惠等,旨在扭轉FDI下降趨勢。2025年上半年FDI同比下降15.2%,制造業FDI降23.1%,直接投資凈流出達338.5億美元。FDI減少將削弱GDP、就業、稅收,增加人民幣貶值壓力。政策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等領域,力求穩定經濟。
一、國家7個部委突然聯合發文,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
7月18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局等七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稱《通知》)。官方稱,這是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重要文件。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通知》有12條具體內容,明確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項目庫,做好項目服務保障工作。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項目可納入重大和重點外資項目清單,并享受相應支持政策。
同時,官方為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再投資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措施,比如:
1,靈活采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降低初期用地成本。
2,在央行對外匯資金管控日益加強的同時,為外匯資金使用提供便利,并加大金融支持和創新力度。《通知》稱,外商投資企業以合法產生的外匯利潤、境外投資者以境內合法取得的外匯利潤開展境內再投資的,相關外匯資金可以按規定境內劃轉。
3,為外企貸款、發債提供便利。《通知》對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所需的外方關聯股東貸款、“熊貓債”,進一步簡化投資流程,外國公司符合條件的再投資所需的外國股東貸款和熊貓債的審批程序將被簡化。
4,研究出臺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結合當前外資企業再投資時關注的重點領域,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
二、鼓勵外企再投資,是國家扭轉外國直接投資下降趨勢的最新努力。
近幾個月來,因為在宏觀經濟低迷時,美國關稅導致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刺激外國投資。鼓勵措施包括向海外投資者開放更多行業;包括設立新公司、增加現有公司的資本以及收購中國公司的股份;包括已經推出的對外國公司在中國賺取的利潤進行再投資的稅收優惠措施。
如同民營企業經營困難時,我們出臺一些新的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文件一樣,我們突然出臺一系列措施鼓勵外企再投資,是為了扭轉外來直接投資持續下降,對外投資因跨國公司供應鏈轉移而持續增加,導致直接投資從凈流入大國轉為凈流出,且凈流出規模不斷擴大,對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和人民幣匯率構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從7月19日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25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232.3億元人民幣,折合592億美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4989億元下降15.2%。其中6月份使用外資650億元,同比864億元下降24.8%。
從行業看,上半年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090.6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上半年的1418.6億元下降23.1%。
與疫情前的2019年上半年對比,使用外資下降了16.3%。與疫情以來使用外資高峰期的2022年上半年對比,使用外資下降了47.1%
外匯管理局發布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直接投資流入和流出數據,外國直接投資減少的趨勢更明顯。
從騎牛研究所提供的“2000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外來直接投資季度曲線”圖表來看,2022年一季度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高峰期之后,流入的外資便持續減少。2025年一季度流入的外來直接投資為145億美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一季度下降73.1%,比2022年一季度下降86.5%。
因為跨國公司的供應鏈轉移,外企和國內供應鏈配套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自2014年開始持續增加。2015年一季度,對外投資流出484億美元,同比增加28.4%,比疫情前2019年一季度增加了56.8%。
最近30年來,我們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除2015年2季度至2016年2季度表現為短暫的直接投資凈流出之外,直接投資一般表現為凈流入。但從2022年二季度開始,我們已持續12個季度直接投資凈流出。
2025年一季度,我國直接投資凈流出達到338.5億美元,同比增長27.2%,而2019年一季度為凈流入231億美元,2022年一季度為凈流入488.3億美元。
三、鼓勵外企再投資,是為了避免外資快速下滑對宏觀經濟的劇烈沖擊。
在任何一個國家,內資流出增長,外資流入減少,都將會對就業、稅收、匯率、經濟增長產生沖擊。
1,外資流入減少將導致GDP增長動力減弱。
FDI減少直接影響經濟增長。FDI通過技術轉移、資本投入和產業升級促進GDP增長。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后,FDI的本地配套水平提高和產業鏈延伸顯著推動了中國經濟增長。
外資流入減少,內資流出增加,一方面將直接導致投資貢獻下降。外資企業貢獻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工業增加值。2025年上半年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23.1%,將直接削弱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拉動作用。
另一方面,外資減少將導致技術溢出效應減弱。外資企業是技術升級的關鍵推動力,過去十年外資在華研發投入增長86.4%,專利數增長336%。如果沒有德國、法國、美國、日韓汽車企業對中國汽車行業的投資,便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的汽車供應鏈和強大的汽車產能。外資減少必然會延緩新質生產力發展,尤其影響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的創新速度。
2,外來直接投資減少,將加劇就業崗位緊張態勢。
FDI減少對就業的負面影響非常顯著。外商投資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并通過“鯰魚效應”刺激國內企業競爭,間接提升就業質量。
外資企業創造了全國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跨國公司供應鏈本土化程度高,如松下在華供應商超6000家。企業外遷將連帶上下游配套企業收縮,波及中西部就業機會。
3,外來直接投資減少,直接影響稅收收入。
外商投資企業是稅收的重要來源,尤其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方面。現有數據顯示,外資企業貢獻全國七分之一的稅收。
外來投資下滑,可能導致相關稅收收入下滑,影響財政收入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能力。此外,供應鏈轉移導致國內生產活動減少,進一步削弱稅收基礎。
4,對外投資增長但外來投資減少,對人民幣匯率施加了下行壓力。
FDI減少和ODI增加對人民幣匯率構成雙重壓力。FDI流入下降減少了外匯供給,加劇資本賬戶逆差,導致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升,進一步推高人民幣貶值預期。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占中國三分之一進出口。若產業鏈外遷加速,可能削弱貿易順差對匯率的穩定作用,形成“經常賬戶順差收窄+資本賬戶逆差擴大”的雙重壓力。
盡管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了彈性,2024年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2.2%,在合理范圍內,但持續的直接投資凈流出仍對匯率穩定構成挑戰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