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已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噩夢"。2023年夏天,一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引起了廣泛關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收治的463例熱射病患者中,超過90%的患者在發病前都有大量飲水的行為,然而他們依然沒能逃脫熱射病的魔爪。
這一現象令人困惑:明明遵循了"高溫天多喝水"的建議,為何還是倒在了熱浪之下?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診科主任馬麗教授指出,熱射病是一種致命的熱相關疾病,其死亡率高達30%-80%。即使及時救治,仍有20%左右的患者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這一數據令人觸目驚心,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因高溫導致的死亡人數較往年增加了近40%。這并非虛言,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悲劇。
在廣州某建筑工地,一位38歲的建筑工人小李,在35℃高溫環境下連續工作4小時后,盡管喝了近3升水,仍因熱射病住進了ICU,最終留下了永久性神經損傷。
很多人對熱射病的認識存在嚴重誤區。熱射病不僅僅是"中暑"那么簡單,它是一種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簡單地說,熱射病就像是身體內部被"煮熟"了。
《中國熱射病診療與預防專家共識》指出,熱射病最主要的特征是體核溫度超過40℃,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當體溫升高到這一程度時,體內蛋白質開始變性,細胞開始死亡,多器官開始衰竭。這一過程一旦啟動,單純依靠補水已無法逆轉。
為何大量飲水不能預防熱射病?
單純補水無法解決體溫過高的問題。熱射病的本質是體溫調節失衡,而非單純的水分不足。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研究表明,熱射病患者體內存在嚴重的炎癥風暴和代謝紊亂,僅靠補充水分無法解決這些根本問題。
水分補充需要合理。美國運動醫學會發布的指南提醒,過度飲水反而可能導致低鈉血癥,加重癥狀。一項對馬拉松運動員的研究發現,22%的運動員在賽后出現低鈉血癥,其中過度飲水是主要原因之一。
身體散熱能力有限。當環境濕度過高時,汗液無法有效蒸發,即使喝再多的水,身體也無法通過出汗來散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超過35℃且相對濕度高于60%時,人體散熱效率顯著下降,此時補水作用有限。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研究數據揭示了一個關鍵問題:在那些發生熱射病的患者中,75%的患者在高溫環境下持續暴露超過4小時,63%的患者在發病前沒有采取任何降溫措施。這表明,熱射病的發生與環境暴露時間、個人防護意識密切相關,而非簡單的飲水問題。
2023年武漢某工廠的一起事件尤為觸目驚心。在35℃高溫環境下,一位工人雖然每小時飲用500ml水,但由于車間內濕度高達80%,持續工作6小時后仍然發生熱射病,不幸離世。這一案例充分說明,在極端環境下,單純依靠飲水無法對抗熱射病。
專家分析指出,預防熱射病不能"一招鮮"。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齊文升教授強調,熱射病的預防需要綜合措施,包括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時間、穿著透氣衣物、適當補充電解質、及時降溫等。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對于戶外工作者,每工作1小時需休息15-30分鐘,并前往陰涼處降溫,這比單純增加飲水量更為有效。
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需要識別熱射病的早期信號。熱射病往往有明顯的前兆,如頭痛、頭暈、惡心、皮膚灼熱等。當出現這些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前往陰涼處休息,采取降溫措施,必要時就醫。
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張新穎指出,老年人、兒童、肥胖者、慢性病患者是熱射病的高危人群。這些人群體溫調節能力較弱,即使飲水充分,也容易發生熱射病。對于這些人群,夏季應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外出,并配備便攜式降溫設備。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人群存在"熱適應不良"的問題。研究表明,現代人過度依賴空調等降溫設備,導致身體對高溫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突然暴露于高溫環境中,身體無法迅速啟動散熱機制,大大增加了熱射病的風險。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逐漸增加高溫環境暴露時間,可以提高人體的耐熱能力。這種"熱適應訓練"對預防熱射病具有積極意義,比單純增加飲水量更為科學。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適當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比單純飲水更有利于維持體內水鹽平衡。市面上很多所謂的"運動飲料"含糖量過高,不適合大量飲用。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專家建議,高溫環境下應采取多種降溫措施:將濕毛巾敷于頭部、頸部、腋窩等部位;穿著寬松、淺色、透氣的衣物;適當使用便攜式風扇或噴霧裝置等。這些措施比單純增加飲水量更為有效。
氣候變化加劇了熱射病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未來極端高溫天氣將更加頻繁,熱相關疾病的發病率也將上升。這要求我們對熱射病有更全面的認識和防范。
熱射病的防治需要社會多方參與。對于戶外工作者,用人單位應合理安排工作時間,提供降溫設施;對于學校,應避免在高溫時段安排戶外活動;對于醫療機構,應加強熱射病的早期識別和救治能力。
預防熱射病不能僅靠"多喝水"這一單一措施,而需要綜合考慮環境溫度、濕度、活動強度、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正確認識熱射病,采取科學防護措施,才能真正遠離這一夏季殺手。
聲明: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盡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國熱射病診療與預防專家共識.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3,32(4):489-501.
2. 王楠,馬麗,等.463例熱射病患者臨床特征分析.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23,33(5):578-584.
3.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溫中暑預防與處理指南.2023年6月.
4. 齊文升,李寧.熱射病的早期識別與救治策略.中華內科雜志,2022,61(7):705-710.
5. 張新穎,劉平,等.氣候變化背景下熱相關疾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23,57(2):138-14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