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之王單口季2》看到如今,我最大的感受竟為:好笑已然不夠啦,它更仿若一面鏡子,將女生生活里那些難以言說卻真實存在的褶皺,統(tǒng)統(tǒng)抖落出來給我們瞧。別的喜劇仍在撓癢呢,它卻已悄然戳至肋骨縫隙間。
真勇用口音反殺標簽:被說「詐騙犯」?自嘲的人早握了主動權
第二期上半場真勇以云南口音一開口,彈幕立馬齊刷刷地刷起「詐騙預警」;可緊接著下一秒,大家又被「月牙樓記」逗得直拍床。
我察覺到,搞笑的并非是口音本身,而是他很巧妙地把「被誤解」轉化成了一種武器:別人擔心他騙錢,他索性先收「智商稅」。
在生活里,我們不也時常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嗎?胖女孩、女程序員、不婚族……誰能最先用自嘲的方式去回應,誰就能夠掌握主動權。
緊接著陳艾把精神病院比喻成「大型真人劇本殺」,全場頓時笑出聲來,但笑聲過后,大家又不約而同地陷入了沉默。
她將「發(fā)瘋」形容為「腦海中的微信群突然之間,所有成員都開始活躍起來」,我立刻產生了共鳴。
誰沒有在深夜,被焦慮的內心戲反復折磨過呢?
她用社交化的語言來描述病癥,讓我們意識到:「正常」不過是大多數人共同接受的一套行為模式,而喜劇則給予了我們打破并重新書寫這套模式的勇氣。
張踩鈴戳破短視頻焦慮,大老王解構打卡哲學:現代生活的荒誕,被喜劇扒光了
到了第二期下半場部分,張踩鈴一開口,就說出了那句,「短視頻的核心是短視」,我當時手中的手機差點兒就掉到地上了。
她拿自己靠老公那種「奇奇怪怪」的人設去吸引粉絲這件事開玩笑,后來老公不再「稀奇古怪」了流量也隨之消失了,這難道不正像我們精心經營的「精致朋友圈」突然「出問題」了嗎?
在那些笑點的背后,其實能感受到一種「被觀看」帶來的焦慮:要是生活變成了內容,少更新一天,就如同丟掉了工作一樣。
大老王將「打卡」闡述為存在主義哲學,我一邊笑著,一邊截圖并發(fā)送給同事。
他點破了辦公室的荒誕之處:人在工位卻未打卡=曠工人不在工位但打卡=敬業(yè)。
這難道不正是我們每天所演繹的「職場楚門秀」嗎?
喜劇揭開了KPI的遮羞布,讓我們意識到:原本「努力」有時僅僅是算法中的一個標識。
漆漆的「胖閨蜜」,段小川的「爹味」:關系里的小心機,被喜劇戳得淌血
漆漆那段,「胖閨蜜」的吐槽更為絕妙啦。
她說道女主美白的時候不叫她,吃飯的時候卻想起她,彈幕瞬間便刷滿了「是我」。
但最為扎心的呢,乃是最后一句「你不吃」,把友情里的那點小心機給點破啦:我們樂于去陪伴,卻又害怕被當作背景板。
喜劇就像是把塑料姐妹情的玻璃渣給包裹進了棉花糖里,只有一口咬下去,才會見到血呢。
段小川的「爹味躺平論」遭罵這一事件登上了熱搜。
他說爸爸三十年未跳槽是「啃老婆」,彈幕反問:「難道僅僅因為是倒數高中,就不配有人教導嗎?」
我忽然明白了:喜劇最為警惕的并非冒犯,而是視角的單一。
當我們嘲諷父親的「安穩(wěn)」時,實際上是在擔心自己沒有資本「緩一緩」。
史妍「節(jié)育環(huán)」翻車,陳鳴飛「臥薪嘗膽」新解:喜劇的邊界,撞碎了現實焦慮
陳鳴飛將「臥薪嘗膽」,闡述為「失敗即是變態(tài)」,全場哄堂大笑。
不過我卻領悟到別樣之意:現今的年輕一代,怎敢「歷經三年隱忍」?
僅三個月未漲薪,便提出離職;半年未獲升職,便選擇跳槽。
他把歷史典故轉化為職場焦慮,使我們意識到:并非勾踐那般勵志,而是我們等不起奇跡,只得將「即刻成功」當作止痛之藥。
史妍的節(jié)育環(huán)翻車現場更為典型。
她原本想以「男性視角」來沖淡沉重感,結果彈幕立刻開始謾罵。
喜劇固然能夠觸及敏感議題,不過當「娛樂」試圖取代「科普」之時,就如同用段子為傷口貼上創(chuàng)可貼。
血依舊在滲出,只是難以察覺罷了。
女生們所憤怒的并非段子本身,而是那被簡化為段子的痛苦。
最讓人意外的是,辯論高手龐穎,整場都沒能帶動現場的氣氛。
她談論婚姻和職場時,就像在參加一場,普通的例行會議,彈幕不斷刷著「退票」。
我這才意識到,觀眾真正期待的并不是,完全正確的觀點,而是能夠在情感上,引起共鳴的內容。
當喜劇變成了講道理,即便邏輯再嚴密,也像是被班主任強迫參加班會一樣,讓人提不起勁來。
不只是搞笑,是教我們給生活改劇本的勇氣
把第二期上下半場串起來看,會發(fā)現一個隱形主題:我們都在演「被期待的樣子」。
真勇演「邊境詐騙犯」,陳艾演「正常女孩」,張踩鈴演「網紅老婆」,甚至連龐穎都在演「理性辯手」。
喜劇的殘忍在于,它先讓你笑這些角色,再讓你發(fā)現——那其實就是自己。
但節(jié)目也偷偷地給了破解法。
漆漆用自嘲這種方式,把「胖閨蜜」變成了主角;陳鳴飛用反轉這一手段,把「失敗」進行了合理化;大老王用荒誕這種風格,把加班進行了解構。
他們示范了:當生活給你爛劇本時,你可以改臺詞,換場景或者干脆掀桌子。
當然也有翻車時刻。
史妍的節(jié)育環(huán)、段小川的爹味,提醒我們:不是每句「開玩笑」都能被原諒。
喜劇的邊界不是能不能說,而是說完之后,有沒有給觀眾留下思考而不是刺痛的空間。
有趣的是,現場觀眾投票,總是被吐槽「離譜」但仔細一看,就會發(fā)現:他們實際上,在「用腳投票」,也就是「共鳴度」。
真勇的邊境梗贏了,因為多數人沒去過云南,卻每天都被大數據「地域歧視」;陳艾的得票低,不是段子不好,而是「精神病」這三個字離生活太近,笑過之后,會讓人心里發(fā)慌。
對比隔壁喜劇綜藝,你會發(fā)現,《喜單2》有著這樣的野心:它不只是想讓你笑,更是想讓你笑完之后,照照鏡子。
就如同漆漆所說的「你不吃」,其表面上是在吐槽閨蜜,實際上是在詢問每一個女生:你在友情當中,吃飽了嗎?
所以當我看到復活名單多出三人時,突然理解了節(jié)目組的潛臺詞:規(guī)則可以改,劇本可以換,人生也是。
那些被復活的不只是選手,還有我們「差一點就放棄」的自己。
寫到這里,我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期。
如果喜劇真的有用,我希望它繼續(xù)幫我們拆穿那些「你應該」的謊言。
畢竟生活已經夠苦了,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糖,還需要有人一起把苦的根源笑到破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